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015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溢洪道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1吴岭水库溢洪道设计洪水结果

频率

3.33%

2%

1%

0.2%

0.1%

下泄流量(m³

/s)

270.0

287.0

370.4

436.0

499.0

2.2.3地质

溢洪道场地内上覆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物,主要由粘土、含碎石粘土组成,层底高程57.60m左右。

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含燧石结核基岩。

地基土力学指标:

残坡积粘土:

湿重18.7KN/m³

孔隙比e=0.993,内摩察角Φ=9

,凝聚力C=51.7Kpa/m²

,渗透系数K=8.25

cm/s,地基土壤变形系数E0=8.8Mpa,地基允许承载力[σ]=190Kpa。

填土与墙后摩擦角δ=0。

本区不考虑地震作用。

2.2.4其他

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溢洪道两岸为四级公路;

闸门采用弧形闸门;

根据下游的用水要求及水库的水量平衡,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2.20m。

为了减小上游的淹没损失,上游最高洪水位不宜超高65.00m。

3工程设计

3.1工程布置

3.1.1枢纽的等别、溢洪道级别及洪水设计标准

查询《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见表2、表3)

表2水利水电工程分等指标

表3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

由水库的总库容值为7220万m³

可知,该工程的工程等别为Ⅲ,溢洪道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可取其对应的设计洪水及校核洪水分别为50年一遇(2%)及100年一遇(1%)。

3.1.2溢洪道的位置、型式及组成

①溢洪道的型式及总体布置

观察该地形图,以垭口所在位置,初步画出溢洪道轴线及水流轴线,溢洪道轴线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由划线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适合设置正槽式溢洪道,控制段应设置在垭口区域的最高地理位置附近,以减少修建闸室时对土方的开挖,节省工程资金。

该设计溢洪道由进口段、控制段、泄槽段、消能段及尾水渠段组成。

各组成段的相关尺寸设计见3.2(溢洪道的型式及尺寸)。

②控制段的堰型

观察该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地形坡度较缓,且垭口地面的高程略高于正常蓄水位,泄流量较小,故该溢洪道的控制段适宜选择宽顶堰(平顶堰)。

该堰型的优点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排泄冰块等漂浮物,缺点是流量系数较小,过流能力较差。

但对于该流域而言,由于其流量较小,故可以选用该堰型。

③闸门设置及闸孔总宽度

由校核洪水估算控制段总宽度,由资料可知,校核洪水(1%)下泄流量为370.4

,在不设置闸门的情况下,初步设定控制端底板板面高程为62.2m,进口段顶面高程为57.6m。

以校核情况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4。

(忽略动水水头)

其中圆角宽顶堰:

下泄流量:

(下同)

表4无闸门时闸孔设计宽度

堰高P(m)

堰上水头H(m)

特征水位HD(m)

4.6

2.8

正常

设计

校核

P/H

62.20

64.39

64.80

1.64

安全超高△H(m)

流量系数:

m

0.36

0.7

0.5

Q(m3/s)

特征水位下的堰顶高程H(m)

设计(2%)

校核(1%)

287

62.90

65.09

65.30

闸孔总宽度B(m)

初定堰顶高程H(m)

38

49

Bmax(m)

49

堰型:

宽顶堰(无闸门)

初定设计值(m)

B

高程(m)

闸孔数

单孔宽度(m)

上游坡度

55

H

90

2.19

闸口总宽度B(m)

HD

将上表中计算所得的宽度值在地形图中经验算可知,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形条件,故选择设置闸门方案。

初步设定闸底板板面高程为57.2m,进口段顶面高程为57.2m。

以校核情况计算,结果见下表5。

表5设闸门时闸孔设计宽度

7.8

63.42

64.57

0.00

0.39

64.12

65.07

8

10

65.07

10

宽顶堰(有闸门)

12

2

1

6.90

64.57

12

表6有效闸门宽度计算

闸墩

单孔宽度b(m)

闸孔总宽度(m)

数目n

单个厚度d(m)

闸墩总宽度(m)

6

H0/b>

边墩影响系数ξk

有效宽度Bc

10.86

中墩影响系数ξ0

0.25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闸门宽度设为12m时,能够较好的适应地形条件。

故对控制段,堰型选择为宽顶堰(设闸门),堰顶高程为65.07m。

闸孔总宽度为12m。

孔数为2,单孔宽度为6m。

其对应的各特征水位如下:

正常蓄水位(62.20m)、设计洪水位(63.42m)及校核洪水位(64.57m)。

3.2溢洪道的型式及尺寸

3.2.1进口段

进水渠的作用是将水流平顺、对称的引向控制段,并具有调整水流的作用。

进水渠在布置时短而直,其轴线方向宜进水顺畅。

进水渠采用梯形断面,边墙坡度为1:

0.5,底坡为平坡,其末端用渐变段与控制段的矩形断面连接,渐变段长度为20m。

进水渠底板厚度为1.0m。

可设渠首底板面宽度为13m,渠首边墙顶部宽度为18m,边墙厚度为0.5m。

渠尾宽度为13m。

渠首前段设置齿墙,深度为1.5m,长度为0.5m。

靠坝侧设置导流墙。

3.2.2控制段

①控制段的孔口设计

设计过程及结果见3.1.2(表6)

②控制段结构布置

控制段底板布置:

采用整体式平地板,闸底板长度设定为20m,厚度为1.0m,结构为矩形设计。

地板混凝土为满足强度、抗渗和防冲要求,采用强度等级为C25的混凝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闸墩结构布置:

闸墩厚度为1.0m,迎流端采用锥弧形设计。

尾端采用圆弧形设计。

上部结构型式:

堰顶高程设计值取为65.5m。

工作桥高度取为5m,宽度为4m。

上设启闭机,采用装配式板梁结构。

交通桥底部高程取为65.5m,宽度为4.5m,高度为0.5m。

③防渗排水设计:

底板上下游两端设浅齿墙,深度为1.5m,长度为0.5m;

闸室前部设有灌浆帷幕,深入岩层厚度5m。

排水设施采用反滤层,取3种不同粒径的石料(砂、砾石和卵石)组成每层厚度为20cm的透水层,粒径级别由小到大为0.25

1mm、1

5mm、5

20mm。

3.2.3泄槽段

①平面及纵向布置

平面上,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垂直,且泄槽与控制段顺直连接。

纵向上,依据地形,合理设置泄槽段的坡度。

②底部衬砌及边墙尺寸设计

底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纵缝形式为平接缝,间距采用10m,排水设施设有横向排水沟及若干道纵向排水沟。

泄槽段宽度设为13m,厚度为1.0m,长度为80m。

坡度取为1:

15.38。

边墙尺寸见水力计算。

3.2.4消能段

消能方式采用底流式消能,消力池采用下挖式。

护坦厚度采用1.0m,为保证护坦材料的抗冲耐磨性,护坦材料采用混凝土。

护坦尾部设有齿墙,深度为1.5m,宽度为0.5m。

为了降低护坦底部的渗透压力,在护坦的后半部设置排水孔,其孔径为10cm,间距为2.0m。

成梅花形排列。

排水孔内充填碎石,这样既能是渗水通过,又有助于排除水流中的泥沙。

排水孔底部设置有反滤层。

消力池后设置海漫,同时在海漫末端加设防冲槽,海漫下设垫层。

构造及尺寸见水力计算(表7)。

3.2.5尾水渠

尾水渠采用明渠式输水方式,渠首与消能段平顺连接,渠道宽度设为13m。

纵向坡度为1:

22。

采用浆砌石做防冲材料,下设有垫层。

4设计计算

4.1水力计算

4.1.1过流能力的计算

特征水位的确定:

见3.1.2(表5)。

4.1.2泄槽水面线计算

上游水位取校核水位(64.57m),则上游水深为7.37m,下游水深取为3.5m。

由矩形断面的临界水深计算公式

计算得临界水深hk=4.43m。

对泄槽水面线过程编程(程序如下)

条件:

流量Q=370.4坡度i=0.0289糙率n=0.014边坡m=0底宽b=13计算长度l=80

#include<

iostream.h>

iomanip.h>

math.h>

doubleQ,I,M,B,N,J1,DS,E1,V2,J2,E2;

intDR;

doublealfa=1.05;

doubleHK(doubleQ,doubleI,doubleM,doubleB)

{

doubleY,H1,HK;

intk=1;

Y=Q*Q*alfa/9.8/sqrt(1-I*I);

H1=1.0;

do

{

HK=pow((Y*(B+2*M*H1)),(1.0/3))/(B+M*H1);

if(fabs(HK-H1)>

=0.00001)

H1=HK;

k++;

}

while(k<

=30);

returnH1;

}

doubleHO(doubleQ,doubleI,doubleN,doubleM,doubleB)

doubleY,H2,HO,srm;

inti=1;

Y=pow((Q*N/sqrt(I)),0.6);

H2=2.0;

srm=sqrt(1+M*M);

HO=Y*pow(B+2*srm*H2,0.4)/(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