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97857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格式.docx

③详病不行 详,通“佯”,假装

④常鞅鞅怨望 鞅,通“怏”,不满意

⑤我顾不敢望也 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⑥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县,同“悬”,悬挂

三、一词多义

(1)微

(2)使

(3)用

(4)为

(5)以

(6)之

(7)而

(8)其

(9)于

(10)若

四、古今异义

①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

经受艰苦困厄。

今义:

身心劳苦。

②吾数谏王,王不用

不采用。

没有必要。

③因辍谢,详病不行

不去。

不被允许。

④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有修养有品行的人。

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乃兴师北伐齐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内不得 名词作状语,在内

③外倚诸侯 名词作状语,在外

④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2)动词的活用

①使子胥于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使

②后必悔之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后悔

(3)形容词的活用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今王不灭 省略句

译文:

如今大王不一举歼灭(他)。

②日夜为言于吴王 省略句

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

③而子胥谏不用 被动句

而伍子胥的劝谏没有被采纳。

④今不见用 被动句

现在不被采用。

⑤败越于夫湫 状语后置句

在夫湫战胜越国的部队。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伍员的政治眼光?

[名师指津] 从文中找出表现其政治预见性的事件。

[我的理解] 

(1)提醒吴王不与越讲和,要果断灭越;

(2)阻止吴王不先伐越而伐齐的做法;

(3)预示勾践将灭吴国。

2.伍员悲剧发生的因素是什么?

[名师指津] 从吴王、小人等角度来思考。

[我的理解] 

(1)吴王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分忠奸;

(2)小人的诋毁、挑拨。

3.试分析、品味伍子胥进谏的语言。

[名师指津] 找出其进谏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语言内容及特点。

[我的理解] 子胥三谏:

第一次进谏,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平正刚直;

第二次进谏:

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语重心长,刻不容缓;

第三次进谏:

病在骨髓,无奈何也——冒死进谏,义无反顾。

4.列举本文的艺术特色

[名师指津] 从人物刻画、叙事人称、对比手法等角度去分析。

[我的理解] 

(1)就人物刻画来说,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重点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2)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誉和惋惜之情。

(3)通过对比手法,用太宰伯嚭的丑恶形象,突出忠奸的天壤之别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丰满。

对 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在《伍员之死》一文中,作者用太宰伯嚭和伍子胥作对比,突出了太宰伯嚭的奸,伍子胥的忠。

如文章中说: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及反怨望。

”再如伍子胥劝谏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为越才是吴的心腹大患“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

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作者用寥寥数语,使得伯嚭与伍子胥的形象跃然纸上。

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为楚高官。

因受小人构陷,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

伍子胥先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

后来,伍子胥与大军事家孙武共同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镇晋国,而使吴国称霸一时,伍子胥也由此博得著名军事家、谋略家的美名,在民间享有盛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吴国老臣,于国有功的大军事家大谋略家,最后竟落得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的境地,一生功名毁于一旦。

[适用话题]

“成功”“命运”等。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使易种于兹邑

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D.益疏子胥之谋

解析:

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

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劓殄灭之殄:

绝灭

B.吴人怜之怜:

同情

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

熟悉

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

种植

选C。

习:

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尽与韩信

B.且欲有所用之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益疏子胥之谋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然今卒困于此

A.和;

给。

B.将要;

况且。

C.助词,的;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越王为人能辛苦

B.子胥以为不可

C.此商之所以兴

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

选B。

A.古义:

经受艰苦困厄;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

表原因,……的原因;

表结果。

D.古义:

亲自出征;

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

“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

“嗟乎!

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

嫌隙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

猜忌,狠毒

C.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卒:

最终

D.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沮:

通“诅”,诅咒

沮:

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

名词,谗言。

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C项,“详”通“佯”,假装;

了解。

D项,暗中,悄悄地;

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A项,让伍子胥自杀;

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

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答案:

(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

“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

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

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

):

天子祭祀所余之肉;

“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

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

称赞,赞扬

B.何不归十五都归:

回归,回到

C.秦王一旦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