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157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综合测评(五)

(满分:

120分,时间:

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辟易数里

C.县东吴门之上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析】 A项,“见”,通“现”,“露出”;B项,“辟”通“避”,“退避”;C项,“县”通“悬”,“悬挂”。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②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两个“微”用法、意义相同,都用在假设句中,表示“如果没有”。

B.①鲁父兄乃降

②王乃反诛我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意义相同,都译为“竟然”。

C.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自引而起

两个“引”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带领”;后一个是动词,翻译为“伸长”。

D.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②胡虏易与耳

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和”,后一个是动词,译成“对付”。

【解析】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

前一个可译为“才”,后一个可译为“竟然”。

【答案】 B

3.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期山东为三处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C.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越王为人能辛苦

D.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子胥以为不可

【解析】 A项,第一个“山东”指山的东面;第二个“山东”指崤山以东。

B项,两个“左右”都指“身边的人”。

C项,两个“为人”都指“做人”。

D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

【答案】 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③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A.②③⑥/①⑦/④⑧/⑤

B.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C.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 ②⑥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跟从”“使……听到”;①③⑦都是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耻”“以……为乐,以……为苦”“以……为迟”;④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⑧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远方”。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我何渡为

【解析】 例句和A项都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会”后省略“于”,同时还是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

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且《盘庚之诰》曰:

‘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曰:

“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

“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

“嗟乎!

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劓殄灭之  殄:

绝灭

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

隶属

C.必树吾墓上以梓树:

种植

D.吴人怜之怜:

同情

【解析】 B项,属:

同“嘱”,嘱托,托付。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给,替。

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

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跟,同,和。

D项,①副词,就;②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答案】 C

8.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有政治眼光的一组是(3分)(  )

①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②夫越,腹心之病 ③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④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⑤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⑥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解析】 ①③是太宰嚭的谗言,⑤是伍子胥死前无奈的叹息。

【答案】 B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嚭。

太宰嚭就特别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

吴王相信和采纳太宰嚭的计谋。

B.针对吴王伐齐,伍子胥认为越国是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如果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这是很荒谬的事情。

吴王虽然觉得这种认识有理,但依然攻打齐国,越来越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C.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说伍子胥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这些话正中吴王下怀,伍子胥的悲惨结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D.伍子胥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这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

【解析】 B项,“吴王虽然觉得这种认识有理”错,无中生有。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2)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20分)

范睢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

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

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谬辱。

范睢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睢贤,过载范睢入秦。

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

范睢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睢曰:

“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

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睢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

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睢日益亲,因请间说曰:

“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

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睢为相。

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睢既相,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睢必报其仇。

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 ①穰侯: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

铡碎的草。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B.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C.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D.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解析】 断句时,应根据句意,结合标示性词语进行断句。

“乃使人”的主语应是“齐襄王”,“辩口”是说的善辩的口才,所以“口”不能作“乃使人”的主语,因此,应在“口”后断开。

这样就排除了C、D两个错误选项。

“告齐”的主语是“睢”,“告魏相魏齐”的是“须贾”,“须贾大怒”的原因是“认为睢把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

由此,“告齐”前不应断开,应在其后边断开。

所以排除了A错误选项,B项断句才正确。

【答案】 B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解析】 D项,史记应为“纪传体”通史。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睢忍辱负重,坚忍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睢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睢能言善辩,谋深虑远。

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睢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