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蔡仪:
《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
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
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
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
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
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
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
《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
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
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
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
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
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
叶圣陶先生说: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
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
)“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
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
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
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
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
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
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
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
秋高气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
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
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
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
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况周颐也说: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况周颐:
《蕙风词话》。
)人们常说:
“借景抒情。
”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
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
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
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
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
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
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基点。
由景想人。
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
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周庆元:
《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如《风景谈》,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这六幅风景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
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
又如:
《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
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
“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
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
“画中有诗”。
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
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
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
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打下基础。
由景写景。
语学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
课文中很多自然美可供学生借鉴模仿,如参天耸立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松树、密密麻麻的翠竹,亭亭玉立的荷叶,江南的春雨春花春草(《春》),海滨的朗月轻风(《海滨仲夏夜》),济南的蓝天绿水(《济南的冬天》)。
教师可指导学生走由模仿到创造、由观察积累到练习创作的道路,培养学生描景状物、表现自然美的能力。
总之,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根据自然美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欣赏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