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4597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模拟精选届高考生物 第八单元 专题十九 种群与群落全国通用Word格式.docx

2.(2015·

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

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

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

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

答案 D

3.(2015·

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査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A错误;

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

答案 C

4.(2015·

九江市七校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

第二次捕获数÷

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

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5.(2014·

全国重点中学冲刺卷)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

下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

解析 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趋稳定,总光合量、呼吸量亦如此。

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故选项B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5·

湖南常德模拟)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

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K1或者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会变小。

解析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答案 

(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B组 能力提升

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

B.据图分析对种群Ⅲ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

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解析 从图可知”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作用,A正确;

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B错误;

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正确;

据图分析,破坏程度:

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D正确。

浙江桐乡一中等四校期中联考)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B.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的变动

C.D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比例

解析 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A错误;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B正确;

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此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C错误;

AB段对应的应该是增长型种群,CD段对应的应该是稳定型种群,AB段幼体所占比例大于CD段幼体比例,D错误。

浙江温州十校期中联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3

12

19

乔木

14

23

总计

56

76

A.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

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逐渐提高,A错误;

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变化,且原有的物种仍然得到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从总计的物种数量看一直在增加,由28种增加到76种,所以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C正确;

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D正确。

答案 A

4.(2014·

中山调研)图a、b分别表示先将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中,然后再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中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结论不科学的是(  )

A.乙种水蚤的抗污染能力强于甲种的

B.在含铜培养液中培养,水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可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种间关系

D.环境改变,水蚤的进化方向也改变

解析 选项A,在不同铜浓度的培养液中,乙种水蚤的增长率都强于甲种水蚤,说明乙水蚤对铜污染的抗性强。

选项B,培养液中的铜对水蚤是一种选择因子,可使抗铜污染的基因频率增大。

选项C,虽然环境改变了,但两种水蚤的关系仍然是竞争,并没有改变。

选项D,环境改变后,水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化方向也发生改变。

揭阳潮州等联考)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图示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 若X、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曲线意味着年老个体数较多,而幼年个体数较少,因而年龄结构应属“衰退型”。

6.(2014·

山东淄博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 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故B正确;

陆地群落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故C错误;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D正确。

7.(2015·

襄阳市高中调研统一测试)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根据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3)曲线Ⅰ和曲线Ⅱ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_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