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90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数学思考: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问题解决:

通过使用交互式电子设备多种功能,让学生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4、情感态度: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

对四边形的分类,了解不同四边形各自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1、师:

播放学校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地方?

在学校平面图中你能找出几种平面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圈画一边汇报。

  2、师:

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图形,可见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

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师:

同学们,你们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

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

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

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教师板书。

  师:

请多个学生完整地说出四边形的特征和全班齐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知。

  师:

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师:

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猜一猜是不是四边形?

(两个特例)为什么是四边形?

为什么不是?

你能把他变成一个四边形吗?

(学生汇报)

  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

(学生汇报)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学具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分法吗?

(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1)按角分:

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一类(有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

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按边分: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四条边不都相等)。

  (4)小结:

师:

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学生汇报)

  3、画四边形。

  请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说一说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拼四边形。

  第1列和第3列的同学任取一块七巧板,第2列和第4列的同学取一块七巧板想办法和1、3列同学拼成一个四边形。

  四、巧做练习,拓展延伸

  1、判一判:

制作闯关游戏,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2、数一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的图形中共有几个四边形。

  3、走迷宫:

“小猴找桃”

  你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

经过的路必须是四边形!

让学生画出小猴的行走路线,再次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五、反思评价,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元,动车票价:

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

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

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

列式65-48。

  师:

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

  生:

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

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

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

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

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

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

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1厘米有多长吗?

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

(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

(测量)以前测量过吗?

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

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

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

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

(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

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

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

(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

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

(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

(介绍:

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

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

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

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

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

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

(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

(指名:

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

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

(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

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

1厘米=10毫米(齐读:

顺倒各一遍)

  5、问: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

4厘米呢?

  (三)测量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