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63659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患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孔子:

吾年十有五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婴儿期:

信任VS不信任信任儿童早期:

自理VS羞耻意志及独立游戏阶段:

自发VS内疚目的上学阶段:

勤奋VS自卑能干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自我感觉成年早期:

亲密VS隔离爱成年中期:

生殖VS停滞关心别人,事业有成老年:

自我完整VS绝望智慧;

完成感,埃里克森(Erikson)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危机中年危机离退休危机,世界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标准,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保持健全的人格。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与类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对策,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的矛盾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矛盾,发展性问题与障碍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是伴随着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到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

如初中生对异性的过分敏感,考试焦虑,紧张等都属于适应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

基本上相当于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障碍性问题通常也称为心理障碍,属于异常心理,心理疾患。

它可能是由发展性问题转化而来的,也可能是遗传、家庭或者创伤性事件导致的。

相当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但发展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绝对分明的界限。

心理健康或心理的判定:

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从业人员的经验标准环境适应标准症状检查标准心理测验标准,建议:

和一般人一样不一样和同龄人一样不一样,中学生心理问题判别的注意事项:

是心理发展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偶然性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品德修养问题是由教师判别还是由专家诊断建议:

教师的任务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略通心理问题的判断,不必心理障碍的专业治疗。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学习问题人际交往(同学、朋友、师生、亲子)问题青春期问题(与生长发育、身体、性有关)挫折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成绩下降成绩一直不好考试焦虑厌学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当、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北京市中小学生成长需求调查,以北京市57所学校的19327名学生为调查样本。

问卷包括中小学生的生理与物质需求、家庭情感需求、学校教育方式需求、学校教育内容需求、学校管理需求、学校人际关系与交往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等7方面的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有52%的小学生、65%的初中生、77%的高中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

要求有充足睡眠在所有生理和物质需求诸项中占首位。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最希望“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为,小学生59%,初中生73.2%,高中生66.36%。

其次是“家庭生活安定”,最后是“物质生活富足”。

初中生最需要父母“重视自己的意见”,比例达到52%;

其次是“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少受限制,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达到48%;

也有40%的初中生希望父母有时间同自己交流沟通。

对于“关心自己的学习”,学生选择的比例比较低。

而且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提高学习成绩是每名学生的愿望。

参考其它选项,如:

“你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选择最多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平均占到55%以上;

“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选择最多的也是“学习成绩提高”占到50%以上;

“你最想回避的问题是什么?

”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成绩下降”平均占到30%以上。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的,对学习是重视的。

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友情的破裂、同学的不理解、讨厌某人、产生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与父母、家庭成员的关系专制式的家庭:

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

家庭的种种伤痕:

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

青春期问题-身高体重的烦恼-异性关系对异性的关注引起烦恼暗恋,早恋被异性爱慕追求,挫折适应问题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或对挫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问题,从此一蹶不振。

情绪情感问题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青春期逆反和青春期闭锁心理。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与类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对策,与年龄和成长经历有关,“你们年轻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1956),青春:

美好与苦恼同在过渡期、折腾期、疾风暴雨期打破“青春神话”,“HOWMANYROADSMUSTAMANWALKDOWN,BEFOREYOUCANCALLHIMAMA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可以被称做是男子汉?

),社会现实的反映:

社会丰富复杂、变化快。

竞争激烈、压力大。

现代人的焦虑、焦虑的现代人(虎妈狼爸),社会焦虑的下移“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

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

父母不在,数我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真心英雄改编)“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最爱你的人是我改编),灰色童谣童谣的调侃、幽默,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无奈。

“升学考试压力沉重,校园中又没有相应的释放渠道,童谣就成了孩子们宣泄不满、排遣压抑情绪的途径。

除了上课就是考试的学习生活,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一来,搞怪、好玩、顺口的童谣流行起来就不足为奇。

“灰色童谣反映了孩子压力较大,不太善于正面发泄,就用这种方式消消气。

大家哄然一笑,很是开心,这和成人的需求一样。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分析道。

压力是当代社会一个普遍问题,青少年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外在原因来自学业的压力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来自考试的压力来自家长的压力,青少年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个人原因学业、考试等方面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同样的压力,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同,这与个性特质有关。

-自我概念差,自卑心理严重。

-个人成就目标要求过高。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与类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引导对策,增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改进学校的管理,建设安全和谐积极美好的校园环境-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的环境建设-学校的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师源性心理伤害”-教师须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47,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带进教学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我们自身。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施加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包容明确并接纳自己能力与工作的限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与技巧。

学生自杀原因分析,诱发事件深层原因:

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人际孤独,缺少社会支持个性缺陷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内心的自我矛盾,表面掩饰其他社会因素:

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客观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关自杀的误解,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自杀者有精神疾病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自杀征兆,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对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做好监护初步评估通知家长转介医院必要时将危机学生强制送医院监护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学生的心理辅导持续关怀总结经验教训,危机时刻稳定自杀者情绪的沟通方法,保持冷静,耐心倾听。

让他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要接纳他,不对他做任何评判。

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

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可以询问:

“你是否感觉很痛苦,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时候一个人经历非常困难的事情时,他们会有结束生命的想法。

你有那种感觉吗?

”“听到你的这些话,我很疑惑,不知道你是否有自杀的想法?

”而不要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