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7小说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7小说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7小说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唉,钱难抓呀!
”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
”他皱皱眉,脚在裤子上一绊,骨碌地滚倒了。
他索性再滚一个滚,就势把被子蹬成一卷。
“去你的吧,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
上南山,赶鹌鹑。
他蹦下地,趿拉着凉丝丝的拖鞋,系着皮带,一脚踏进厨屋,喊:
“妈——”
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
“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
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秋水坐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也不吭声?
“早?
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妈说:
“把小桌子拉拉。
”金保就连忙拉桌子。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
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一边向猪槽里拌食,一边说,“金保,就不兴照徐二能那恶水池样也垒一个?
金保搓着手,身子向椅里坐着说:
“正说弄呢!
”妈狠狠地剜了他一眼:
“人家还没坐,没眼色!
秋水麻麻利利拌好猪食,拍着手走到桌边说:
“吃,等什么。
妹妹吃完了。
秋水把她的碗拉过来:
“快走吧,碗我洗。
”妹妹不,她一连声地嚷:
“早哩早哩!
”把碗夺过去。
“二姨!
”——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金保知道,她把一级花说得少些是因为弄不清秋水的意思。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
”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
”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
七里路,走一后晌。
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
“我不回呢。
”“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你那门儿想好了?
”她问。
金保低头盯着自行车闪亮的车圈,讷讷地说:
“啥都想了!
钱哪有那样好抓?
秋水扑哧地笑了:
“我早知道嘛!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
“你就老往云彩眼儿里想,你瞧这水多好!
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
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
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
没听俺爷说:
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
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
”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
压在箱底能生儿吗?
”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
“保儿!
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
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
”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
他弯着腰,忙活着。
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
淡水养鱼。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保虽然暂时找不到挣钱门路,但一想到自己的“棉花争气”,就准备“玩去!
上南山,赶鹌鹑”,说明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B.小说语言清新朴实,用笔繁简得当,紧贴人物描写,再现了一段看似平静实则矛盾尖锐的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
C.小说开篇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金保,既为秋水的出场作铺垫,也与结尾他忙着收拾行李形成照应,还侧面烘托出了秋水的性格特点。
D.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并善于设置悬念,以秋水对卖棉花的钱的态度,紧抓读者的阅读视线,最终完成对秋水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2.文中三处画横线的文字,分别表现了金保妈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秋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三教九流,各有其道。
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
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赵家米铺前店后仓。
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
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
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
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
看着这些,赵掌柜就想也背上一两包米。
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
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
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
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
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
他有一句口头禅:
急啥?
再急,也得慢慢来。
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
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
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
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
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
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
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
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
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
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米铺卖米。
大米、小米、香米、糯米。
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
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
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
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
薄利就多销。
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
不少人家成了常客。
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
这也是本事。
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
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
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
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
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
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
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
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
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
赵掌柜一视同仁。
人们都说好。
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
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
“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
”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拦挡;
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
”一掌,“你吃饱了撑的!
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
爹早就饿死了!
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
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
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
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
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
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有景就得有名儿:
锅槐。
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
瞎扯的。
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选自《短篇小说》2015年第9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赵掌柜的笑,第一次是笑人们总拿他背米起家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别人,是谦虚的笑;
第二次是“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而发出的笑,是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志得意满的笑。
B.赵掌柜对曾经想要劫他米车的“红枪会”会员也能一视同仁的施粥,可见他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人。
C.“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说明赵掌柜是一个把顾客当作上帝,用心经营米铺的良心商人。
D.作者认为那棵槐树叫“赵槐”最合适,是因为槐树是从赵掌柜的大铁锅里长出来的,而且“槐”“怀”谐音,寄寓人们对他博大胸怀的崇仰缅怀之情。
5.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
6.文中赵掌柜的口头禅“急啥?
再急,也得慢慢来”,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
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
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
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
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
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
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
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
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
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
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
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
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
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
芝秀又伤心起来。
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
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
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
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
那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