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2848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Word下载.doc

四、其它影响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

(一)贸易壁垒………………………………………………………………………

(二)反倾销…………………………………………………………………………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已经第8年。

根据和世贸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经历了2001年到2006年的过渡期,农产品关税大幅下降,这对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第一大国,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在美国市场上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依据CMS(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效应、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三个层面对中国入世以来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产品竞争力在美国市场上发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另外,结合中美农产品贸易中的摩擦不断、贸易逆差增加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总结分析后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农产品贸易CMS模型农产品竞争力贸易摩擦贸易逆差

【Abstract】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到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议题才被被纳入WTO谈判的议程。

自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开始以来,农产品进出口的问题就一直是谈判的焦点,由于农产品议题过于敏感,各国谈判方难于协调,导致多哈回合谈判至今陷入停滞。

2001年到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过渡期之后中国必须取消对农产品的全部保护。

加入WTO以后中国严格的遵守入世时在农产品方面作出的相关承诺。

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承诺关税减让,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继续降低,整体由2001年的19%降至2004年的17%。

而实际上,经过了过渡期的头三年,我国农产品全面开放,关税大幅下降,入世减让表中包括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经降到15%,而世界当时的平均关税是62%。

从2005年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承担作为WTO成员的义务,进一步的降低关税及开放市场。

经过过渡期的外贸政策调整,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而一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对于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剖析有利于正确有效的政策建议。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美双边贸易大幅度的增长。

目前美国已经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但是中美双方的贸易额却不断增长。

(表一)

表一: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单位:

十亿美元)

年份

出口额

增长率(%)

1999

0.95

2000

1.81

90.53

2001

1.24

-31.49

2002

1.67

34.68

2003

2.15

28.74

2004

2.45

13.59

2005

3.13

27.76

2006

4.16

32.91

资料来源:

WTO《世界贸易统计》2000-2007年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在经历2001年到2006年五年的入世的过渡期之后产品的竞争力又发生了如何的改变?

本文利用CMS(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时间序列的比较,研究在经过过渡期前后中国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

而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将会依据CMS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继续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

对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

(彭宇文,2007)从研究对象来讲,许多文献集中在研究某种大宗粮食产品的竞争力,如玉米、大豆、小麦等等。

如乔娟在分析中国大豆的出口竞争力时指出中国应该生产更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换取大豆的进口(2004);

而鲍滨福和杨洋分析对象是中国小麦,指出应当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来提高小麦竞争力(2006);

李辉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阐释了如何提高新疆棉花的竞争力(2006);

而近来对小宗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的竞争力也有所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讲,许多文献采用了理论分析,主要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之后的以人力资本论。

乔娟认为虽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较容易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一定能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而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无法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2004)。

西宝和项阳认为,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是入世后中国农产品面临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原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产品的成本结构。

除了理论研究外,许多学者也选择了定量分析,主要方法是采用了多种关于衡量竞争力的指标。

如竞争力指数CI、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净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国内资源成本指数DRCD等等。

由于单一指数很难对竞争力做全面的分析,所以也有学者引用模型来研究农产品竞争力,如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帅传敏和程国强等通过利用CMS模型,从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方面定量的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3);

宗成峰等人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等等。

但是运用CMS模型研究整个入世过渡期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变化的研究还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也将采用CMS模型分析在入世以来按照入世承诺经历了过渡期后,中国农产品后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变化。

(二)对CMS模型的研究

CMS(等市场份额模型)最早由Tyszynsky在1951年提出,用来分析出口国家市场份额的变动。

后来经过Leamer和Stern(1970)、Jepma(1986)以及Milana(1988)等人的修正,这个模型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出口竞争力变动的研究中。

(帅传敏,程国强,2003)。

Baldwin利用CMS模型研究发现在1982-1952年间,英法之间工业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对他们工业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动有非常不利的影响(1958);

Narvekar在他的研究中发现1954-1958年间日本在世界贸易中增长的原因四分之三归结为竞争力因素。

在对主要的工业国家出口增长的数据进行验证的过程中,Richardson指出了一些在运用模型过程中产生的推论,这些推论后来被Bowen和Pelzman的研究中,并且发现了美国60年代到70年代竞争力因素的下降。

研究还发现市场的有效分布和产品的合理结构对美国60到70年代出口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而CMS模型在70年代就被应用到研究农产品竞争力中了。

如Rigaux(1971)、Sprott(1972)、Dunmore(1975)以及Konandreas和Green(1977)。

进入90年代之后有Komara,她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的林产品的出口,并针对基于CMS模型分析的结果提供了政策上的建议。

当然,CMS模型也有它的局限性。

Sarris指出CMS的预测能力是建立在未来的贸易市场份额是和过去的贸易份额相等的基础上的(1971);

而Richardson也指出也个模型对于基期的选择非常敏感。

三、CMS模型的设立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说明

CMS模型的前提是一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

基于市场份额恒定的假定,一国出口的实际变化一定是由于出口结构或者产品竞争力或者产品需求发生了改变。

因此,该模型将一国出口的变化归结为三种效应:

(1)需求效应:

出口额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进口国需求的变化,也可能是出口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变化。

(2)结构效应:

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一个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商品,各产品的贸易量及其增长率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由于所处的时段和环境不同,可能存在商品结构的调整过程。

因此,对于出口国来说,出口产品的需求和进口产品的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

如果出口国的商品供给能够集中于进口国需求增长率较快的商品上,或者说出口国能够适时得根据进口国的需求来调整出口产品供给结构,则两国之间的贸易会快速增加,否则将相反。

(3)竞争力效应。

一个国家产品的竟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诸如质量、品牌、包装、商誉及政府相关政策等。

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分析,从而发现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BowenandPelzman,1984)。

然而CMS模型里,竞争力因素主要还是归因于价格因素(Kamara,1992)。

(二)模型设定

根据Leamer和Stern(1970)修正的CMS模型,假设X(t)为t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

Xi(t)为中国在t时期对美国某种农产品i的出口额;

X(0)为中国在基期对美国的出口额;

Xi(0)为中国基期对美国某种农产品i的出口额;

△Q是中国对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出口的变化额;

△Qi是中国对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某种农产品i出口的变化额;

p为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进口增长率;

pi为美国从基期到t时期农产品i进口增长率。

于是第i种农产品的出口变化可以表示为:

△Qi=Xi(t)-Xi(0)=piXi(0)+Xi(t)–Xi(0)–piXi(0)(3.1)

由式子(2.1)可以的出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化公式:

△Q=X(t)–X(0)=∑Xi(t)-∑Xi(0)=∑piXi(0)+∑Xi(t)–∑Xi(0)–∑piXi(0)

=p∑Xi(0)+∑piXi(0)+∑Xi(t)–∑Xi(0)–p∑Xi(0)-∑piXi(0)

=p∑Xi(0)+∑〔(pi-p)Xi(0)〕+∑〔Xi(t)-Xi(0)-piXi(0)〕

=pX(0)+∑〔(pi-p)Xi(0)〕+∑〔Xi(t)-Xi(0)-piXi(0)〕(3.2)

由(2.2)得出:

农产品出口的变动由三部分构成:

(1)需求效应,即由于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增长所引发的中国出口的增长,由pX(0)表示;

(2)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