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62839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上第六单元Word格式.docx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理解作者送别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感受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关爱他人、乐于他人的热情。

《古诗两首》——2~3课时《搭石》——1~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3课时 

《卡罗纳》——1~2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1~2课时语文园地六——2~3课时

1.情景创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多读多悟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关爱他人、关乐于助人的情感。

2.品读感悟。

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加强对字词句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0古诗两首

1.走近作者——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少年时博览群书,青年时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曾供奉翰林。

素有“诗八山”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作者作品: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2.走近作者——王维

王维(701?

—761),字摩诘(jié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祖籍山西祁县,中年后居陕西蓝田辋(wǎng)川。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3.导入设计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同学分别的情景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一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课文题目

古诗两首

课文分析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古诗语言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诗人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但是表现的情感是共通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朗读、背诵和入情入境地体会和理解来创设诗歌意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时,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配上悠扬委婉的乐曲,如表现离别之情的《送别》和《阳关三叠》,以渲染离别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深入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词,理解诗歌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理解生字意思;

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有关诗人的资料卡片;

歌曲《送别》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课。

(约5分钟)

1.播放歌曲《送别》。

导入法:

(提问导入)大家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的送别有哪些,你还记得吗?

(生思索回答)

2.揭示课文题目:

送别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的著名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欣赏歌曲。

2.交流送别诗歌,如《赠汪伦》。

指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送别的文学作品,体裁不限,看谁知道的多。

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诵读,识记字词。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

去、往。

广陵:

指今天的江苏扬州。

根据注释,掌握字词,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精读赏析,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送”字。

指导学生围绕“送”字学习全诗。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交流重点:

①“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时间)

②诗人在哪里送谁,去哪里?

(地点、人物)

③如何送别的?

想象画面,说说“尽”体现出来什么?

(结合诗歌)

1.学生自己读诗,提出问题,边读边想边看注释,思考和谈论,解答疑难问题。

2.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质疑,讨论、请教老师。

(1)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烟花”一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描述当时送别的自然景象,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归纳知识点,总结中心。

2.简单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3.指导学生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1.读古诗,加深理解。

2.欣赏《赠孟浩然》。

3.理解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深意长。

补充阅读《赠孟浩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1.复习导入,学生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难舍情景,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二、研读诗歌,重点体悟。

(约20分钟)

1.引导思考: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题目中的“送”字,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的这首诗的题目中也有一个“送”字,读读诗,看看与第一首有什么不同?

2.自由读古诗。

3.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诗。

2.初步理解诗句。

3.交流、讨论诗歌意思和主题。

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多悟,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三、读诗品情,发散提升。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探讨题目,了解作者。

2.诵读诗歌,深入感知。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指名读,可齐读。

3.引导探讨诗歌意思。

4.围绕诗歌重点词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来指导理解和体会。

5.指导背诵。

1.理解题目,诵读诗歌,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

安西、渭城、阳关。

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2.读古诗,品味重点字词。

如诗中的“柳”与“留”同音,寄托了作者诚挚的惜别之情。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交流汇报,体会友人之间的深情。

4.背诵诗歌。

1.自主选择个性化作业。

说一说: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写一写:

把诗改写成短文或对话。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分类积累古诗词。

四、课堂板书。

地点:

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间:

三月

事情:

送别

景:

朝雨、客舍、柳色

送元二使安西↓

情:

依依不舍

五、教学总结。

这两首诗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指导孩子想象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古诗两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

刚才老师范读诗歌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读得很好。

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律,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那么,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

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我常通过查工具书理解。

我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

好,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也是一种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生读、思考)

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我理解了后两行的意思,说的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理解得很到位,非常好,谁理解了前两句诗歌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辞别,在繁华盛开、春光灿烂的季节东行到扬州去了。

嗯,理解得也非常到位。

不过,老师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很对,由此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大家齐读这首诗,说说你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吧,你对它有怎样的理解和体会?

我喜欢“故人”这个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他们是感情很深的朋友。

我最喜欢“西辞”这个词,也能看出李白写诗准确。

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孟浩然是往东边去扬州的,所以他别肯定在西边辞别的。

你不但会发现,还会分析。

我喜欢“烟花三月”这个词,因为它把春天写得很美。

是春光烂漫的江南确实很美。

李白是第一个用“烟花”来形容阳春三月美景的人。

三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