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95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语文

考点31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1、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必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2、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的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3、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4、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5、“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有效贯彻海禁政策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

C.增加政府外贸收入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6、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以国有钱本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

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

这说明唐朝时期()

A.私商资本增殖困难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7、《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

“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

这一规定()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

8、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以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

A.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罝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D.盐铁官营

10、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11、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帝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了()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2、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13、《礼记?

月令》记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重农是悠久的历史传统D.周代礼乐制度被传承下来

14、中国古代有谚语说:

“千年田,八百主。

”清人钱泳说: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16、清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果B.抑商政策的弊端

C.清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D.闽广地区的蛮荒

17、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工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汉代走向成熟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以及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之前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收

D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AB.BC.CD.D

18、“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末黄遵宪的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界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19、《明宣宗实录》中写道: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20、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调整。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史记?

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三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

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

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材料二明清时期盛行一种新的租佃形式——永佃制,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

永佃权产生之后,地主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保证了佃农经营土地的自主权。

永佃制一般规定地主无权撤佃,佃农有自由退佃的权利,但“不许自行转佃他人”。

所有者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权主体。

永佃制度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推行,政府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摘编自王昉《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禁榷制度,即对攸关国计民生和最有利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管的制度。

汉武帝时,桑弘羊认为这个政策一方面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另一方面,“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至于增加财政收入,还只是一个附带的作用。

后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禁榷范国,凡是有大量销售可能的物品,其产销均由政府垄断。

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合法地任意公然没收私人财产,致使私人产权得不到免于政府和官吏侵吞的保护。

这种掠夺可以归结为“土贡”“和买”“迁徒富豪”“告缗令”“公开抹夺”和“诬陷敲诈”。

这种管制,势必使工商业沦为特权经济或裙带经济,以致一方面造成极端产重的寻租现象,使官吏和勾结官吏成功的民营工商业寻租者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则使民管工商业整体始终处在弱小和萎缩的境地。

——摘编自王海明《试论中国古代工商业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