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327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6.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Word文档格式.docx

北洋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无线电机制造厂创办,用进口零件组装成七灯交流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3年10月8日,苏祖斐、苏祖圭、苏祖修、苏祖国、苏祖尧、苏祖光等姐弟7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国内首家民族资本无线电公司,公司先后设立制造厂、门市部、修理部、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编辑出版部,制造供应无线电零件、器材和图书,并自行设计制造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

1952年7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亚南制造厂合并,更名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9月,亚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第二制造厂改名为上海亚美电器二厂,专业生产电子仪器。

1957年5月改名上海亚美电器厂。

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21年,程权等人创办业余无线电研究社。

民国23年,开始生产纸质无线电感零件,并出版《无线电三日刊》及矿石、电子管收音机等无线电知识普及小丛书。

民国22年1月5日亚美公司创办《中国无线电》(半月刊),民国27年改为月刊,民国31年3月5日发行第10卷第3期后宣告停刊。

该刊不间断发行近10年。

民国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

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自行设计、生产出国内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中波收音机,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收音机商品化的企业。

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各项技术指标可与舶来品媲美,售价仅及舶来品一半,颇受顾客欢迎。

该公司先后面市的还有1641型四灯和5TS5、5TS6型二波段收音机,其设计符合国情,电源变压器完全按照50周率标准,使用经久,因而在与洋机激烈竞争中,逐步创出了“亚美”老牌的社会信誉。

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

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民国19年10月开设)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

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绍敦电机公司(民国14年5月创办)、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

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声望较好的有亚美、模范乐、良友等品牌。

其中亚尔电工社生产的模范乐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于民国26年开始出口到暹罗(今泰国),成为中国生产出口收音机的首家工厂。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

民国31年12月18日,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六灯以下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亚美公司改行生产“三角牌”自行车链条,利闻无线电行(始创于民国28年11月)改缝自行车坐垫。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恢复电台广播业务和无线电产品生产。

同时新增了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利闻无线电行于民国37年11月更名为利闻无线电机厂,解放后,逐步成为生产扬声器的专业厂,1959年7月,并入东方电工厂,1960年8月,该厂扬声器车间转并为上海无线电十一厂;

收音机、扩大机部分转并为上海无线电二厂)、复旦电机厂、万利电机厂、天和电化工业社、中兴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商。

民国35年6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总办事处迁至上海,筹建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总办事处改组成为公司的总管理处。

7月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所迁来上海。

翌年7月1日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解放后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接管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等机构。

1949年6月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改名为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并迅速恢复生产。

1950年5月3日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和大中华唱片厂等4家电讯工厂迁往北京,支援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的建设)筹建工作完成。

所属研究室扩编成研究所(这是上海唯一的有关无线电技术的研究所。

建国后,该所归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领导,改名为上海电工研究所,1952年秋,迁往北京)并增设生产车间,先后生产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电子管高档收音机、交流稳压器和收音、自动换片的收音电唱两用机等产品。

民国36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

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

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从1949~1952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无线电私营企业,生产状况普遍好转,全市新增电讯器材制造企业558家,职工增至2032人。

从1952~1955年,收音机产量增长了10倍。

1952年7月21日,以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广播材料科(服务部)为基础,扩建成为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1953年4月,更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1955年1月,再次更名为国营上海广播器材厂。

1955年2月该厂生产出第一批国产化155型五灯电子管收音机。

8月率先采用流水线生产上海牌354、355型五灯二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

翌年4月开始出口。

上海完成了收音机的国产化。

1957年,该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高级轿车配套生产汽车收音机,1958年9月,研制成功上海牌382型自动调谐汽车收音机,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自动调谐的宝塔形高频线圈的绕制技术,并首次采用鞭状天线的制造工艺。

382型机于1959年投产,至1960年止,共生产了643台。

1958年4月,该厂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一级收音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该产品共生产58773台,其中外销6700台,1961年该产品转给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

1958年在131型基础上该厂还生产了531型七灯四波段超外差落地式收音机和532型14灯全波段超外差式广播收音、唱片、录音三用落地机,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机标准。

在1953年到1957年间,该厂收音机总产量占同期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25.6%,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1952~1959年,该厂主要民用产品是收音机和扩音机,其中收音机共研制生产了13种58个型号。

1953年7月1日 空军通信器材维修厂(1949年8月在上海建立)改名为上海无线电厂。

翌年,产品方向由空军地面通信设备为主逐步转向通信设备、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音响设备。

1957年5月3日该厂内迁汉口,更名为国营汉口无线电厂(后改名中原无线电厂)。

1956年1月,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市私营仪表电讯工业企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所有制变革后,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将分散凌乱、布局不合理的160家工厂进行裁并改组,组建成上海无线电器材厂(1958年4月,以宏音无线电器材厂为基础,包括上海公利电器厂等厂,合并成立)、万利电机厂、利闻无线电机厂、开利无线电厂等6家无线电整机厂,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等产品。

1957年,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美多牌563—A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大台式收音机。

该机采用高低音调节、短波展宽装置,在1958年全国首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

1958年中国唱片厂首次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管收唱两用机中华牌501型。

1958年3月11日,宏音无线电器材厂由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旅行式超外差式中波广播收音机,全机采用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所有50多种零件均为超小型。

1958年7月,上海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于9月27日装置在凤凰牌轿车内。

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该厂首次批量生产300台美多牌ST2—1—1型晶体管收音机,使用7只三极管和1只二极管,应用浸渍法印制电路,表面涂以环氧树脂,从工艺上保证线路绝缘。

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奠定了上海半导体收音机批量生产的基础。

1960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给仪表电讯系统的10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了上海无线电二厂(1960年7月,由上海申新第二棉纺织厂与利闻无线电机厂、万利电机厂、上海高频电炉厂、王松记电镀厂合并组成)、三厂(1960年8月,由永安第三棉纺织厂和上海无线电器材厂合并而成)、四厂(1960年7月,由80余家小厂合并到开利无线电机厂,改名为上海无线电四厂,1962年11月,上海仪表专用机械厂并入该厂)等12家骨干大厂,为发展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

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

1960年秋,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

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飞乐牌261—A型六灯两波段收音机,因质量问题在《解放日报》上受到批评,企业经过半年严格整顿,使该产品由三类跃为一类产品,而且首次编制了成套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并在第三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一等奖。

通过整顿,上海地区收音机质量有所提高。

1961年10月,在第三届全国广播接收机观摩评比中,评选出7种质量最好的收音机,上海产品占5种,其中上海无线电三厂于1960年试制成功的美多牌663—2—6型六灯交流三波段收音机名列榜首。

该机装有高低音控制网络,音质优美,附有新型电眼指示管,采用双套旋钮,外形美观。

另外三种获得一等奖的机型是上海无线电四厂的593—2型、593—4型,上海无线电二厂的飞乐牌261—A型和上海广播器材厂的上海牌160—A型。

1962年初,上海无线电四厂试制成功4261型收音电唱两用机,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颇受消费者欢迎,还少量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至1960年,全市收音机产量已由解放初的几千台上升到70.95万台。

产量逐年递增,销量却上不去,通过一再降低价格,刺激了消费,又出现供不应求,实行凭购货券购买。

1962年8月,中商部指示调高六灯以下收音机价格。

上海共59个规格型号,调整价格。

1962年1月,全国销电子管收音机20万台,调高价后的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