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警报迭起dié
C.修葺qì
负荷hé
胸脯fú
孱头chá
n雪橇qià
o悼念dià
o骨朵儿gǔ
颠沛流离fè
i
D.累赘zhui舷窗xiá
n挑逗tiǎo矜持jīn
吞噬shì
铁镍niè
拾菌子jù
n应付自如yì
2.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恣睢(zì
)
莴苣(jú
黝黑(yǒu)
义愤填膺(yīng)
B.冗杂(rǒng)
伛偻(lǚ)
召开(zhà
o)
黎明百姓(lí
)
C.剽悍(piāo)
稽首(qǐ)
伧俗(cāng)
九曲连环(qū)
D.执拗(niù
寥廓(liá
褶皱(zhě)
不屑置辨(xi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B.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C.面对伟大祖国60年的辉煌成就,30年的改革巨变,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长吁短叹,倍感骄傲与自豪!
D.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背影》中深深的父爱,《父母的心》中对子女的情愫,《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都是散文中的“神”。
B.《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
小说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德国人民的悲愤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小说成功塑造了保尔.柯擦金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
D.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净,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
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词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二、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出门时,母亲递过的外套是最贴心的礼物;
学习中,同学提供的帮助是最真诚的礼物;
,
……这些礼物陪伴、呵护着你,在生命的历程中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②生活中的精彩与黯淡,教会你坦然面对平凡的自己;
旅途中的温暖与寒凉让你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感恩。
于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你才能放平心态,幸福生活。
这时,你就获得了成长。
成长就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
③当然,我们接受礼物,也应该回赠礼物。
当你送出礼物时,你也会获得,“手有余香”的快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肩负着一份使命。
用你的双手去丰富这个世界,回馈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绚丽多彩。
这是你给世界的礼物。
④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礼物丰厚而美好。
它芬芳如鲜花,灿烂如烟火,闪耀如星辰…
(1)请用正楷将第②③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馨香(_______)
②黯淡(______)
③旅途(______)
④回馈(______)
(3)请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每过一些日子,就会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正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
我说:
“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自己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淳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6.文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7.结合全文看,第一段中画线句子中,父亲为什么“愠怒”,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的兰草?
8.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下面是对“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其中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通过对话,把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了“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10.文中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评品,可文章题目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这是为什么?
11.这篇文章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
“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
”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
“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
“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
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
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
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
”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
“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你看你。
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
“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
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
“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
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
”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
“老师,够你们烧了吗?
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
“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12.概括情节。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
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
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3.感知人物。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孙老师和他的女人各是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