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60937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文档格式.docx

尾索动物:

海鞘

头索动物:

文昌鱼(要求0.2~0.4mm细沙)

脊椎动物:

2、按生态类群划分

1、底内生物(infauna):

土内栖种buryingspecies(蛤蜊、海胆、双壳类)

穴居种burrowingspecies(寄居蟹)

管栖种tubingspecies(多毛类)

2、底上动物(epifauna):

固着(软体<

双壳>

漫游(螺<

腹足类>

、海星)

3、游泳底栖生物(nectonbenthos):

鱼类虾类

3、按网孔大小分

1、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

0.5mm腔肠动物、多毛类、软体、甲壳类、棘皮

2、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0.05mm~0.5mm线虫、桡足类、介形类、腹毛虫、熊虫

3、微型底栖生物microbenthos<

0.05mm纤毛虫、硅藻

4、按食性划分

1、滤食性者filter-feeder:

蛤蜊

2、沉积食性者deposit-feeder:

蚯蚓(吃泥沙等沉积物。

消耗其中的有机质)

3、杂食性者:

捕食、腐食

5、底栖生物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1、渔业、水产业

深水

Antactickrill南极磷虾捕捞0.5~1亿吨每年,不影响种群结构,鲸鱼、海豹、企鹅捕食、

农牧化:

鱼、虾、贝、藻、虫(沙蚕)、参

2、海洋药物开发

药、杀虫剂、毒素(河豚、沙蚕)

3、

海洋环境监测

6、底栖生物学发展历史

1、国外18世纪19世纪

第一次贝格尔号提出底盘沉降论

2、中国海洋生物发展史

郑和19057月11日

1958-1960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80-1985全国海岸带及环洋综合调查

1988-1992全国海鸟资源调查

2005-2010我国近海综合调查与评价(908)项目

第2章海洋底栖动物类群

第1节类群简介(自学)

第2节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Anthozoa

1、分类

八放珊瑚亚纲——触手、隔膜均是8个,口道沟1个Octocorallia

六放珊瑚亚纲——触手、隔膜均是6的倍数,口道沟2个Hexacorallia

海鳃目

柳珊瑚目树状群体

骨骼的形成:

2、珊瑚礁coralreef

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产生珊瑚礁

(必考)1、定义:

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的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具有抗浪性质的海底隆起。

2、造礁生物:

造礁珊瑚:

石珊瑚目

水螅纲:

水螅珊瑚目

造礁藻类:

孔石藻Porolithon

仙掌藻Halimeda

3、珊瑚礁类型

岸礁fringingreef

著名岸礁,2000多公里长

红海:

气候干燥,无河流,海水透明度好,盐度偏高,环境适宜,故形成岸礁。

4、珊瑚礁的起源:

底盘沉降说

5、成礁环境

水温20~30℃(23~27℃)

盐度27~40℃(34~36℃)

虫黄藻zooxanthellae(又称动黄藻)(有之发育快,非必需)

6、珊瑚礁的生物群落

砗磲(双壳贝类荷花贝)giantclam

石笔海胆:

一根棘可作烟嘴

7、全球珊瑚礁的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受暖流影响的温带)

30N-27S,T>

20℃,10~50m(黑潮:

起源于赤道)

8、中国珊瑚礁的分布

25N-4N台湾澎湖列岛处,海南岛周围。

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南海四大群岛):

150多个暗滩、暗沙、岸礁、岛屿组成。

第3节环节动物多毛纲Polychaeta

游走亚纲Errantia(目):

活动力强

管栖亚纲Sedentaria(目):

动物自己造管

头部

颚、齿

分节

疣足

取食方式

游走亚纲

发达

同律

发达,双叶型

捕食、杂食

管栖亚纲

退化

异律(高等)

悬浮、沉积

2、生态

1、海洋生物调查的主要内容

2、饵料和食用

3、污染的指示生物

4、有害方面

5、分布广

6、繁殖特点

沙蚕科

生殖态epitoky婚前现象epigamy:

沙蚕科在成熟时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均发生变化。

外部变化:

四个眼点变大

围口节触须变长

中、后部疣足舌叶变宽、扁

出现桨状刚毛

生殖态沙蚕又称异沙蚕体heteronereis

群浮(swarm):

受环境影响(光线、水温),由海底沉积物漂动到海面上。

婚舞(nupitaldance):

群浮后,很多雄性个体围绕一个或多个雌性个体,诱导生殖产物的排出(体外受精)。

大多数婚舞后死掉,少数可再生,多活一年。

鱼讯时即是沙蚕婚舞之时。

第4节小型底栖生物主要类群——线虫纲Nematoda

永久性小型底栖生物permanentmeiobenthos(成体也小)

暂时性小型底栖生物temporarymeiobenthos(可长大)

1、线虫的外部及内部特征free-livingnematode(线虫)

1、头部:

2、口腔类型:

3、表皮装饰(侧分化)

4、生殖系统

线虫的此生殖方式为卵胎生

线虫为模式生物(此外还有大肠杆菌、海胆)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iditiselengaus:

雌雄同体,1mm,产卵300个,合胞体959个核。

雄体极少见

大小

刚毛

化感器

产卵数

自由生活

有,发达

10~50个

寄生

几十万个

第3章海洋沉积物生态学

第1节沉积环境——粒度分析(名词解释)

1、概述:

粒径是影响底栖生物生存的因素之一

0.2~0.3mm粒级(测粒径不现实,所以测粒级)

2、粒级标准:

东欧十进制>

1000岩块100~1000巨砾10~100卵石1~10砾石0.1~1粉砂......

欧美乌顿——温德华氏等比粒级的Φ标准<

d=2-ΦΦ=-log2d>

书P53表

3、盐度分析方法原理

筛析大于0.063mm的

沉析(吸管法)小于0.063mm的(原理、方法大致了解)

stokcs沉降定律:

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率与颗粒大小有关(粒径越小速率越大)。

现代方法:

激光颗粒仪

4、粒级的数据计算和表示方法

图解表示:

图解计算:

5、沉积物命名

砾GravelG

砂SandS

粉粒SiltT

粘土ClayY

粉砂粘土TY(粉砂质粘土)

6、粒度结果的应用

有助于群落的描述和划分

Softmuddybottomcommunity软泥底群落

Siltbottomcommunity粉砂底群落

Fine&mediumsandbottomcommunity细砂、中砂底群落(文昌鱼)

第2节底栖生物群落

1、个体在种间的分布规律

根据种名录可得到3个种: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个体数很多(种数最少)

稀有种Rarespecies:

个体数很少

常见种Commonspecies:

种数最多

规律:

1、对数级数分布

2、对数正态分布

2、群落的划分

1、基本概念:

Community(客观)assemblage(主观)欧洲

(1)传统的方法——优势种学派

目测种名录据优势种的分布来确定群落(不科学,不准确)

(2)现代的方法——统计学派

数学计算依据种名录的数据

X11~X12,X11~X13,.......,X1,n-1~X1,n

SPSS多元统计分系软件(使用广)

PRIMER

3、中国海域的底栖生物群落

①沿岸广温性群落

②冷水性群落

③暖水性群落东海、南海30m-40m深浅以外

④边缘性沿海水域和内海间夹的群落

第4章底栖生物与污染

1、污染对底栖生物数量的影响(密度个/m²

生物量g/m²

排放标准:

从工厂出来时的污染物浓度

2、污染对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指数:

三、底栖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机制

干扰disturbance:

主要指有机质污染使动物个体受到破坏或被迫使其离开栖息地的影响

压力stress:

指重金属导致生物体产量降低

对干扰的适应对策:

r-对策:

生长快,繁殖多,生命周期短

例:

小头虫生命周期30-60天,由卵到性成熟用时3周(作为指示生物,监测污染)

(选择指示生物要求对环境的敏感性强)

小头虫监测污染的局限性(注意事项):

①指示污染的“终点”:

指产生一段时间了,即具有滞后性

②有姐妹种siblingspecies(有生殖隔离,是相似的不同种),会引起误差

“栈桥3个姐妹种,英国3个,美国6个”

四、如何用底栖生物监测污染(论述题)

1、监测指示生物数量的变化

要对水域做长年监测,得到历史数据资料,从而变化后才可比较数据

(一月监测一次或一季度监测一次)

2、监测群落结构的变化

①编组比例法:

多毛类软体动物(耐污)→水体污染后→生物量升高

甲壳类棘皮动物(敏感)→水体污染后→生物量下降

1975-1980上海金山石化

种数编组比例

投产前(1975)32-34种正常

投产后(1980)18种多毛类(↑);

甲壳类(↓)

对照区(1980)36-41种正常

青岛沧口潮间带(青岛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1963-1964154种

1974-197533种

1980-198117种

19935种

②对数正态作图法

③ABC法(80年代后提出,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

Abundance(个/m²

)+Biomass(g/m²

)+Comparison=<

ABC>

作图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