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9694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_精品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游戏:

找朋友。

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7.自由练读。

(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

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

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

疑:

好像。

霜:

小朋友们见过霜吗?

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冷清)

师描述:

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

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划出节奏。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哪两句诗写“思”?

读出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

(举头、低头)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

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

给你什么感觉?

(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

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

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哪些字该读重些呢?

(举,思)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试着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说说:

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你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小诗仙们,回家后把这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吧。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上好一堂古诗鉴赏课?

【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

①重美读,以读激趣。

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激趣导学的主要途径。

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帅可通过示范读或者录音来纠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中的抑物顿挫,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②善创情境,激趣导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导学前通过播放与诗歌有关联的歌曲、投影,展示与诗歌内容有关画面或典故引入,也可用简笔画导入,最好多种形式结合,总之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趣目的。

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本身的诗意诗味,又能使学生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或范围,达到学以致用及活用的目的。

③引导评读,深层感悟评读,指品评感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精妙之处。

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2.小学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试着举例和背诵。

【专业知识问题】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page]小学语文《月球之谜》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

导语: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

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

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迷。

(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演示)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

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

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1.四大组轮读课文3-6段,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师梳理板书)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如,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

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

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3.师小结:

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4.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后再阅读和月球之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月亮相关的诗句等,我们下节课交流。

1.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掌握“夜幕、降临、夜空”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提高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分析一下《月球之谜》在本单元的内容和作用。

【专业知识】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围绕了解月球之谜,通过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展开,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学完之后,要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提供理解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文、借助资料袋、想象等方法,同时为语文园地六的想象作文做好铺垫。

[page]初中语文《伤仲永》

初中语文《伤仲永》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

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通读全文。

2.教师泛读,纠正读音、句读。

3.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

5.师生一同总结规律:

要想把文章读懂,必须看注释。

看注释之后仍然有问题,要讨论交流。

要想把文章读得流畅,就要多读,反复读。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三)深入研读

通过多遍的“读”之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下面结合原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答比赛,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文章写出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天生聪慧的人还是非常需要后天的教育的。

勤奋出天才,不管原先你多么聪慧,你都得接受后天的教育。

(2)如果不进行后天教育,人会怎么样?

“泯然众人矣。

人就会变得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什么特点了。

(3)如果是一个平常人,再不接受教育会怎么样?

文中有提到这个问题吗?

来读一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王安石对方仲永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哪个组来回答?

“伤”,哀伤叹气。

(5)最后一段蕴藏什么道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这段话讲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个具有天赋的人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就会变得连普通人都不如。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和答问,教师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样形式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思维加工。

(四)拓展延伸

谈谈本文的语言表达怎么样?

讲究逻辑,非常清晰。

(五)小结作业(A、B选其一)

A.如果方仲永是你的同学,在他辍学之际你会怎么做?

(写一篇文章)

B.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你会怎么做?

可以参考《论语》中的语句。

1.对于当下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请你给出适当的意见?

【教学实施】

文言文难教,学生难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我在教授《伤仲永》时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层的阶梯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渐渐明白其用意:

从第一台阶上到第四台阶,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这种将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不断品尝着前进的喜悦和兴奋,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一个学生说到“伤”表达了王安石对方仲永的同情时,尽管不恰当,我也没有立刻否定,看似针对个体回答的追问,却巧妙地提醒其他学生如何寻找最理想的答案,同时告诉学生们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

而且,尽管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揪出来专门进行理论说教,但此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我一步步仔细又有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信。

我不反对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应试教学方式,但是主张在生成教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

这节课将知识、学生、老师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请你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方法】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