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9571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的简答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5)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小血管发生痉挛时,大剂量阿托品有直接扩血管作用。

*此作用与M-R阻断作用无关,为直接作用。

常规剂量对血管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6)中枢兴奋作用:

a可兴奋延髓和大脑,治疗量(0.5-1.0mg)阿托品可轻度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

b剂量增加至2.0-5.0mg时,出现烦躁不安、多言。

c中毒剂量(10.0mg以上)常引起运动失调、惊厥、定向障碍、幻觉和谵妄等。

第06章肾上腺素受体药物

3.肾上腺素药理作用

1.心脏(三加):

激动b1受体,心脏兴奋性增加,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率加快。

2.血管:

(1)激动a1受体,皮肤、粘膜、肠系膜、肾血管收缩。

(2)激动b2受体,骨骼肌和肝血管扩张。

(3)冠状血管扩张:

腺苷作用;

b2受体激动,动脉舒张

3.血压:

(1)小剂量AD:

收缩压升高:

心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

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差变大,这是因为骨骼肌血管扩张,抵消或超过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2)大剂量AD:

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这是因为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超过骨骼肌血管扩张。

(3)b2受体对低浓度AD敏感性较高

4.β-受体阻滞药药理作用

(1)β受体阻断作用1)心脏β1受体阻断:

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血压稍降低。

此作用是本类药物药理作用基础。

2)血管与血压:

短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由于阻断β2受体和代偿性交感反射,可使肝、肾、骨骼肌、冠脉血流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持续用药,总外周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使肾素减少,使血压下降。

受体阻断药对正常人影响不明显,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

3)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支气管收缩,呼吸道阻力增加,作用较弱,对正常人无影响;

但对哮喘病人,可诱发和加重哮喘。

哮喘病人禁用。

4)代谢糖原分解与α1、β2受体激动有关,α受体阻断药和β2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可拮抗肾上腺素所致血糖升高。

5)肾素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β1受体而抑制肾素释放,影响RAAS系统。

(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能阻断β受体外,同时对β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一般此种作用较弱,常被阻断作用所掩盖,不易表现出来。

(3)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断药可降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具有与局麻药与奎尼丁样作用,称膜稳定作用。

这一作用在高浓度时才产生,与受体阻断药治疗作用无关。

第08章抗高血压药

5.抗高血压分类、代表药与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如卡托普利等。

b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如氯沙坦等。

c肾素抑制药。

如雷米克林等。

机制:

抑制循环与局部组织中ACE、减少缓激肽降解、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以与自由基清除作用。

(2)钙拮抗药:

如硝苯地平等。

通过阻滞Ca2+通道,使进入细胞钙离子总量减少,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随之下降。

(3)利尿药:

如氢氯噻嗪等。

机制:

通过排钠利尿,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

(4)交感神经抑制药:

a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莫索尼定等。

b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咪噻芬等。

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如利血平、胍乙定等。

d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抑制交感神经一些调节来降压。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机制:

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压。

第11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6.分类、代表药与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机制:

抑制Na+通道开放,降低0相上升速率。

ⅠA类,影响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如,奎尼丁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动作电位不变或缩短。

如,

利多卡因

ⅠC类,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影响传导速度,轻度延长动作电位。

普罗帕酮

Ⅱ类——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机制:

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对心肌β受体效应,同时具有阻滞钠通道和缩短复极过程作用。

Ⅲ类——延长动作时程药,如,胺碘酮,索他洛儿机制:

降低细胞膜K+外流,选择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机制:

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使钙电流减小。

第13章利尿药

7.分类、代表药与简单作用机制(20个字)

高校利尿药: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干扰Na+-K+-2Cl—同向转运系统,利尿作用强大。

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

中效利尿药:

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Na+-2Cl—同向转运系统,减少氯化钠和水重吸收,易致低血钾。

如,氢氯噻嗪

低效利尿药:

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保钠排钾,抑制碳酸氢钠,阻止对碳酸氢钠重吸收,作用较弱,如,氨苯喋啶。

8.高效利尿药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2)耳毒性(3)高尿酸血症(4)其他:

可有恶心、呕吐、大剂量时尚出现胃肠出血

第19章镇痛药

9.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1、CNS系统

⑴镇痛镇静:

吗啡选择性激活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产生强大镇痛作用。

吗啡也能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作用>

锐痛)。

⑵镇咳:

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

⑶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至3-4次/分,最后呼吸停止,这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主要原因。

⑷缩瞳:

兴奋支配瞳孔副交感神经。

中毒时瞳孔缩小,针尖样为其中毒特征。

(5)其它:

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抑制丘脑下部释放促性腺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2、兴奋平滑肌

⑴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肌张力,减缓推进性蠕动,引起便秘,用于止泻。

⑵收缩胆道奥狄括约肌,胆道排空受阻,导致上腹部不适甚至引起胆绞痛。

提示:

胆绞痛时合用阿托品。

(3)大剂量时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故支气管哮喘患者与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4)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

(5)降低子宫张力,对抗催产素对子宫收缩作用,延长产程,产妇禁用。

3、心血管系统

⑴扩张阻力血管与容量血管,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这与吗啡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促组胺释放和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有关。

(2)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主要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结果。

颅脑损伤,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4、免疫系统:

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诱导免疫反应。

不良反应:

治疗量吗啡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意识模糊、不安、便秘、尿潴留、低血压、呼吸抑制等等连续多次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急性中毒时出现昏迷、呼吸抑制、针尖样瞳孔缩小、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第22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10.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答: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

.作用部位:

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OX。

(2)镇痛作用:

非麻醉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镇痛强度中等:

弱于哌替啶;

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镇痛作用部位:

主要在外周。

镇痛机制:

抑制局部PG合成,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敏感性

(3)抗炎、抗风湿作用:

抗炎即减轻或消退炎症红、肿、热、痛反应。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则无。

.抗炎作用由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不良反应:

.CNS:

头痛、耳鸣、头晕.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水肿、心衰;

心肌梗死、脑卒中、血栓形成风险增高.胃肠道:

上腹痛、厌食、恶心、呕吐、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血液系统:

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心粒细胞减少症、再障.组织损伤:

肝损伤、肾损伤(血流)、骨关节炎加重阿司匹林哮喘.过敏:

皮疹、瘙痒

第27章肾上腺皮质激素药

11.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1)抗炎:

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炎症反应抗炎作用强大作用于炎症各个阶段

(2)抗免疫:

抑制免疫全过程!

抗过敏

(3)抗休克:

中毒性、心源性和过敏性休克,微循环障碍

(4)抗毒: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耐受力。

不能中和内毒素,也不能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外毒素损害。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热源释放、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源反应性。

(5)其他:

允许作用、血液与造血系统等等。

长期大量应用:

A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剧溃疡甚至出血,穿孔)B诱发或加重感染C医源性肾上腺皮质亢进(满月脸水牛背,多毛浮肿,高血压低钾)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E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

停药反应: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休克)和反跳现象(激素依赖或未控制,停药病情恶化)。

第36章抗菌药物概论

12.作用机制有哪些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增加胞膜通透性(3)抑制核算复制与修复(4)抑制蛋白质合成。

13.耐药性机制有哪些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和合成酶

(2)药物靶点改变或被保护(3)药物积聚减少: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或细胞壁增厚影响主动外排系统(4)其它:

改变代谢途径牵制机制形成细菌生物被摸

14.联合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2.)按适应证选药(3)抗菌药物预防应用(4)抗菌药物联合应用(5)防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6)患者其它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

第37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15.磺胺与TMP合用机制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细菌合成叶酸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在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过程中,对氨苯甲酸需要与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相结合。

而甲氧苄啶抗菌机制是抑制敏感菌二氢叶酸还原酶,所以甲氧苄啶(TMP)是常用抗菌增效剂,不仅能增强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也能增强多种抗生素抗菌作用。

第38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6.青霉素类药物分类与代表药

(1)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耐酸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磺苄西林(耐酸不耐酶)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

17.头孢菌素类药物分类、代表药与特点

代表药物

基本特点

第一代头孢

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

1.对G+菌和G-球菌敏感,G-杆菌不敏感。

2.耐青霉素酶,不耐头孢菌素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