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098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

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

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

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

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

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

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

17.枢纽:

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褶皱:

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轴面:

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南北流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

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20.层理构造:

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颜色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

21.变质岩:

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22.泻湖是被沙坝沙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

沙嘴是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由沙质沉积物构成的垅岗地形。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沙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

潮坪是发育在无强烈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

23.岩石圈:

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它包括沉积岩层、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和超基性岩层。

24.波切台:

海蚀崖的反复形成,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使崖壁节节后退,崖前形成的一个表面平坦、近海平面、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波筑台:

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的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

二,填空大全

1.地质学时间:

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确定法:

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构造地质学法。

生物演化特点:

方向性、不可逆性、阶段性。

2.重力是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球内圈按深度分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近地表层分岩石圈、软流圈。

地球外圈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是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磁倾角是磁针从赤道向高纬度移动时与水平面的夹角、磁场强度是地磁场内磁力的大小。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包括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的地带)、大陆基(大陆坡外缘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

5.根据矿物新鲜平面上反射光线能力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

摩氏硬度十度: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构造运动按方向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类型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不整合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7.褶皱要素有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

褶曲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分为直立、斜歪、倒转、平卧褶曲,根据转折端分圆弧褶曲、箱状褶曲、扇形褶曲、尖棱角状褶曲和挠曲。

断裂构造分节理和断层,断层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8.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造岩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和黑云母。

岩浆岩按结构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玻璃质、半晶质结构,按粒度分等粒、不等粒结构,按构造分块状、气孔杏仁状、流纹状构造。

常见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玄武岩、伟晶岩。

9.沉积岩含有机质是与岩浆岩的区别。

按结构分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

其构造分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10.层理有细层、层系、层组等要素,常见类型有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递变层理。

层面构造有波痕和泥裂。

11.变质岩的结构有变晶结构、变余结构;

构造分块状构造、定向构造(片状、片麻状、板状、千枚状)。

常见变质岩有板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

12.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

13.岩基比岩株大。

14.地质作用的方式有碎裂变形作用、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和交代作用。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15.河谷的形态要素是谷坡、谷底和河床。

河谷形态有V形谷、U形谷、碟形谷。

16.河流对地面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磨蚀。

河流的搬运作用分化学溶运和机械搬运。

机械搬运分推移和跃移。

17.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黄土,岩漠和砾漠是剥蚀区,沙漠和黄土塬是沉积区。

18.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层间水是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三,简答题

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比较?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结构:

厚度:

地势越高,莫霍面越深;

较厚,厚度不均,均厚35Km。

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浅;

较薄厚度较均匀,均厚6Km。

成分:

硅铝层、硅镁层、沉积层;

硅镁层、沉积层

(1)大陆地势越高,莫霍面约深;

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浅。

(2)结构不同:

陆壳含硅铝层和硅镁层,洋壳基本只有硅镁层。

(3)厚度不同:

陆壳厚,洋壳较薄。

(4)形成时间不同:

大陆壳形成于38亿年前,大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

(5)构造特征不同:

大陆历史久,变化多;

大洋历史较短,变化较少。

 

2,三角洲的结构和形成条件?

答:

剖面自上而下划分:

顶积层(向海或湖延伸的河流的河谷沉积)、前积层(前缘斜坡堆积物)、底积层(细物质在湖底散开后沉积而成)。

平面划分: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形成条件:

(1)河流机械搬运量大,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2)河口处坡度缓,近河口水浅。

(3)河口处无强大的波浪和潮流的冲刷。

3,球形风化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其条件是:

(1)发育有纵横交错的层理。

(2)岩石具有厚层或块状结构。

(3)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

(4)岩石难于溶解。

4,酸性熔浆和机型熔浆的比较?

岩石

项目

基性岩浆(玄武熔浆)

酸性岩浆(流纹岩)

SiO2的含量

45%-52%,挥发性物质少

>

65%富含SiO2和挥发性组分

成分

铁、镁氧化物多

铁、镁氧化物较钾、钠含量少

颜色和比重

颜色深,比重大

颜色浅,比重小

流动性、黏度

流动性大、黏度小

流动性较小、黏度大

形成温度

冷却缓慢,1000℃-1200℃

冷却较快,700℃-900℃

形成产物

盾形火山、结壳熔岩、枕状熔岩;

熔岩流、熔岩被和柱状解理

碎屑火山锥、块状熔岩;

层状火山锥、渣状熔岩

火山喷发类型

宁静式喷发

宁静式和爆炸式喷发

5,地层接触关系类型及特点。

答地形接触关系有: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

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沉积作用是连续的。

(2)不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或时代不连续的接触关系。

1)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其过程:

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水平运动。

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6,地球的温度层、分布、温度来源以及变化关系?

根据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1)外热层(变温层):

固体地球最表层,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热导率小,温度向下迅速降低。

(2)常温层(恒温层):

外热层以下,厚度不大,温度常年保持不变。

(3)内热层(增温层):

常温层以下,由地球内热供热,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很有规律。

计量这种增温快慢的方法: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地温增温级(地温深度),深度随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数值,以米来表示。

7,河谷阶地的发育和意义?

四,论述题

1,什么是鲍温反应系列?

有何特点?

有何意义?

定义:

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模拟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再结合自然作用形成的岩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造岩矿物的结晶序列,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意义:

揭示了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规律,很成功的解释了岩浆演化的一系列问题。

温度

暗色矿物淡色矿物

岩石类型

高(1100℃)

低(573℃)

橄榄石

辉石基性斜长石

   角闪石中性斜长石

黑云母酸性斜长石

       正长石

       白云母

石英

(喷出岩)(侵入岩)

武岩--辉长岩

安山岩--闪长岩

流纹岩--花岗岩

 仔细分析上表,鲍温系列有以下特点:

(1)造岩矿物结晶温度在573℃到1100℃之间,而基性至超基性熔浆温度1200℃到1600℃。

(2)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结晶序列进行。

暗色矿物橄榄石系列不连续,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且内部结构也不同;

淡色矿物斜长石系列连续,内部结构相同且成分连续变化。

最后两序列又归并为不连续序列,晶出正长石石英等。

(3)纵向看,相邻矿物可出现在同种岩石,较远矿物共生机会少;

横向看,随温度降低结晶顺序为橄榄岩---辉石和基性斜长石---中性岩和酸性岩。

(4)温度冷却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