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8741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笔记文档格式.docx

这样将大大低估板的内力。

我个人认为,根据内力按最短距离传递的原则,用暗梁代替梁只有在板受集中力时,在集中力处沿板的最短方向(双向板沿两个垂直方向)设置暗梁,可以认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满足抗弯强度和裂缝要求,此时板的计算跨度绝对不能按支承于暗梁来考虑。

但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也没有必要。

建议:

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钢筋即可,除非因抗剪(冲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必须重视构件刚度突变

原因: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在刚度发生较大突变(增加)处,应视为梁。

典型的问题是不同高程的板之间出现的错台,错台本身平面外刚度比较大,而板的平面外刚度较小,不管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载都要传递到错台上,形成事实上的梁。

建议:

这种情况将此板按梁来设计,尤其是抗剪钢筋应满足要求。

地下通道、车站遇到的这种情况较多,其荷载又比较大,但大多数人对错台的处理却非常草率,这很令人担忧。

框架结构形成事实上的铰接,不符合强柱弱梁

最常见的是梁刚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对梁的约束作用较弱,形成事实上的铰。

这样减少了超静定次数,于抗震不利,也难以形成“强柱弱梁”。

日本坂神地震时,地铁车站柱的破坏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地铁车站顶底板可看作筏板,其梁的刚度当然大于柱,但中板处不宜将梁的刚度做得较大。

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涵洞、地铁车站等,有时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刚度较大的顶底板和刚度较小的侧墙,这样横剖面就形成铰接的四边形,两侧墙土压力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失稳,也不利于抗震。

板墙受力钢筋置于分布钢筋的内侧

很多人总把分布钢筋想象成类似梁的箍筋,因此配筋不小心就这样倒置。

分布钢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受力及防止温度收缩裂缝,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样外包以防止钢筋受压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墙截面高度较小,为增加有效高度发挥受力筋作用。

一般情况下应当外置受力钢筋。

某些特殊情况,如地下连续墙,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牺牲板有效高度,将受力钢筋内置。

在紧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

由于紧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转动受到约束,当其上所搭的梁荷载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变得困难。

某些设计人员将此处框架梁与搭接梁的连接看作铰接,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梁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

板钢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钢筋之上

这在地面上结构中还不容易出现,但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结构形式不够直观,稍有疏忽就会犯错。

最常见的是通道入口处顶板有一道收口的横梁,其底部顺板向下倾斜,形成不规则的梁。

多数人配筋将此梁受力钢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板的纵向钢筋则从下侧锚入梁内。

地下工程没有完全的分布钢筋,在这个横梁处,板的纵向钢筋实际上是受力钢筋,不但要按受力钢筋锚固,还应当在梁受力钢筋之上。

另外,很多人认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马虎。

实际上,此梁由于单边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应考虑板上荷载传递到此梁上。

地铁车站不计中板开洞

由于开洞的影响比较难算,也由于部分人对开洞影响没有当成一回事,因而计算时都加以忽略。

当开洞较小时,这样也许没有多大影响,但地铁车站有时在中板沿横向平行布置三排楼、扶梯,严重削弱该处楼板刚度,虽然洞边有加强的梁,但梁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为400~500,因此不足以弥补其刚度的损失。

至于加暗梁来加强洞口,更不能弥补计算模式与实际不符的不足。

鉴于加强梁高度受限,建议采用通用软件计算时按空间结构预先计入这一不利影响,否则应加强该处侧墙抗弯、剪能力,并加强该处楼板配筋。

钢结构设计图纸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设计图纸应用规范不齐全、不正确。

如有的设计说明使用了过时的、已经废止的标准【如《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2012),《热强钢焊条》(GB/T5118-2012)】;

有的材料牌号、等级不全、高强螺栓、普通螺栓和焊接连接点的标记不明确或未显示。

对各类高强螺栓、普通螺栓、拉铆钉及其垫圈的规格、型号、性能没有具体标明,而这些均已列入了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并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如果设计图纸未加说明,施工和验收就缺乏依据,造成盲目施工和无法验收后果。

 第二、设计总说明未写明工程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

工程的安全等级不同,对焊接等施工检查要求也不同。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一、二级焊缝的焊接材料必须复试;

安全等级为二级的,一级焊缝的焊接材料必须复试,二级焊缝的焊接材料就不一定需要复试。

  第三、钢材的材质等级,高强度螺栓的摩试要求不明确。

有的设计图纸只写Q235或Q345,不写等级A或B,有的不提摩擦面试验要求,也未明确不作摩试要求,施工单位无所适从。

有的施工单位在采购材料后,再让设计院认可,这是对工程质量采取随意性的处理,极为不妥。

第四、施工图未注明焊接的坡口形式,焊缝间隙、钝边坡口角度、UT等级、是否单面焊等。

有的施工图,对不同板厚的拼接焊接未按规范要求开斜坡,局部应力线过分集中,违反国家技术规范,质量验收往往通不过,又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

  第五、施工图未注明除锈等级要求。

对油漆(涂料)的品牌、材质、漆膜厚度也没有要求,这样,工程施工和验收就没有依据。

结构设计纠结问题讨论

1,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定为多少合适,150,200,300?

答案:

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一般取值为100、150、200.详见《全国民用技术措施-混凝土结构》剪力墙部分。

国标图集《12G101-4》里面也有相关建议。

2,筏板基础地下室侧壁挡土墙,筏版厚度较小,挡土墙厚的情况下,挡土墙基础如何计算?

用墙下条基合理?

答案:

高层采用筏板基础厚度最小也得取400吧。

如果是外扩地下室,挡土墙厚度较大,你又采用墙下条形基础。

墙下条基厚度至少为挡土墙厚度的1.5倍,条基下部受力纵筋应与挡土墙配筋相匹配。

(满足挡土墙下作为刚接的假设条件)

3,筏版基础外挑长度如何确定?

依据?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四版),《广东高规补充2013》提到:

挑出长度宜为板厚的1~1.5倍。

(平衡弯矩、抗浮)。

当然,不挑也可以(方便建筑防水做法)。

  

4,框架结构,地梁如何建模合理?

地梁层平面全开洞,平面内刚度能起到分层的作用?

柱与土接触面积较小,嵌固作用到底如何?

因院而异,在pkpm上部结构建入(可以真实反应位移,但需包络柱配筋)。

不建入,嵌固端从基础拉梁顶部算起(方便简洁,一般截面构造按“北京细则执行”即可满足)

5,筏版基础,持力层左右两侧不一致,沉降如何计算,乳垫层和设封的措施外还有什么加强措施?

沉降不用太过于关注,建研院朱春明pkpm培训时说:

实际沉降与计算沉降误差在50%以内都是大师级别的人才能做到。

当地实际沉降经验很重要,岩土太复杂,软件算不清。

6,加强区部位,除最底部外存在轴压比大于设置约束构件的要求,是否嵌固端以上加强区及以上一层全设置约束构件?

地下室顶板作为强固端,顶板加强区及以上一层范围内:

轴压比大于规范值(约束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规范值(构造边缘构件),各构件依据轴压比而定(即反应延性)。

同时,地下一层设置同地上一层。

地下二层可以全部为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朱炳寅已明确此概念)

次梁是否要点铰——非框架梁配筋构造

施工时,铰接和刚接的区别:

需要同时传递弯矩和力的节点就是理论上的刚接节点,只传递力不需要传递弯矩的节点就是铰接节点。

实现铰接和刚接的区别就是直锚段的长度。

计算时点铰接相对于刚接的变化:

梁支座弯矩变为0,梁底弯矩变大;

梁支座弯矩由受力配筋变为构造配筋,梁底配筋按照受力配筋。

混凝土结构,不论次梁负筋配筋多少,锚固多少,都没有实际的完全刚接和铰接,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负筋越多锚固越牢靠,弯矩约束就越强,刚接作用越明显,反之铰接作用越明显。

当主次梁连接的时候,次梁中间支座,负筋有足够的钢筋锚固长度,可毫无疑问的按照刚接来计算配筋,除非有特殊需要才点铰按构造配筋;

次梁边跨端支座,根据配筋多少和锚固长度来判断实际简化受力更趋向于哪一种。

要满足刚接的要求,则对于普通的300主梁(一般为框架梁),作为次梁的端支座,则次梁的负筋必须采用12mm以下的,这不符合我们一般刚接配筋负筋采用的都是D14mm及以上以上的常用做法;

而按照铰接计算时,钢筋直径也必须是D20及以下的钢筋。

所以首先确定的是要满足端支座刚接的做法是很困难的。

端支座如何处理:

1、点铰:

端支座刚接很难实现锚固,则次梁点铰,但实际却仍然受到部分约束,则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在次梁端部配置构造负筋,其配置应满足《混规》9.2.6条—(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

2)次梁点铰后,对主梁的扭矩为0,应考虑主梁增加抗扭钢筋。

3)负筋受力直径采用D20及以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计算)。

2、不点铰

按照刚接计算,可按以下措施来进行:

 1)次梁端支座负筋按照实际受力及构造配筋,负筋直径应尽量采取小直径的(≤20),越小越好。

2)次梁端跨中部的梁底配筋可以加大一点点。

3)主梁按照实际受力及构造配筋。

按照上述点铰和不点铰的措施来进行,对于普通的主次梁交接,施工图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对于不同的设计状况,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点铰,如次梁端跨跨度比较大,主梁宽度相对锚固长度太小,还有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等等情况,需要设计人员灵活掌握。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转自朱炳寅博客)

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

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

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

“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

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

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

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