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8169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Word格式.docx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1、赏字词

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

2、赏语句

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

对句意的把握,对表达技巧和在结构上的地位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考查。

3、赏风格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

 

高频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①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①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诗人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诗人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诗人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诗人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答案】AE

【解析】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例2】

(2017·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知识储备】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

类别

例句及分析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归隐田园、闲适自在的隐者形象

王维的《山客》: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恬安稳,对身外之境一无所知,体现了“山客”闲适恬淡的心态。

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山客”(隐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表达了他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塑造了一个满怀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的送别人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塑造了醉卧沙场、视死如归的边塞将士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塑造了深深思念着亡妻、历经风霜也难忘的诗人形象

【解题技巧】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点

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如“竹林纱巾”“逢寺宿”“傍江行”都显示出人物的隐士身份与高雅的志趣。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

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比如:

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

雁北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矾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长安。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答案】AD

【解析】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的形象,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之情。

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解析】本诗为边塞诗,前四句写边塞的自然风光: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

高频考点二鉴赏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

赵 鼎①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

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分析。

2.×

×

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常见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例句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