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7757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附表3: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4:

项目还本付息计划表

附表5:

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6:

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7: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附表8: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附表9: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费估算表

附表10: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11: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附表12:

利润和利润分配表

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14: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1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

1.1.1项目国际国内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亦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发展农特绿色食品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开发农业绿色食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在2009年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中,农业部明确指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特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农特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

1.1.2项目技术发展趋势

管理机构及产品标准

农特产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业三大领域的大产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中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1990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设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逐步开展了农特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外出口等工作。

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开始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接触。

1996年在参照有机食品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与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49项绿色食品标准,注册了我国第一例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该标志在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也成功注册。

产品开发与生产现状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特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

共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

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使用的农田、草场和水面达到333万公顷,贸易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

从全国来看,产品开发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省区,东北几省区及江苏、山东等由于开发较早,产品数量也较多。

农特产品加工业概况

近年来全国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的省区和企业呈逐步上升趋势。

2000年底,全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始的企业共有964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

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逐步发展到6003家,产品由127个发展到15707个,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也开始积极申报绿色产品,从事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经营,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

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达到20家,绿色食品产值达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在全国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12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现已逐步形成。

农特加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特绿色食品发展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是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

当前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与国际接轨,组织管理体系还没有协调统一,尤其是农特食品的加工方式较为粗放和滞后。

二是绿色食品开发力度明显不足,产品种类过于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不够,生产和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农特产加工规模偏小、产品经济附加值低、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加工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偏弱。

三是农特绿色食品的市场体系还未健全,包括无公害基地建设、产品冷藏保鲜、现代物流配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仍然较为滞后,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现代营销体系尚未健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消费者对农特绿色食品的独有品质特点认知不足。

XX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境内气候环境优越,农特资源多样,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

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低科技含量“一小三低”的突出问题,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农业县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1.2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

XX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生态环境优越,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

以茶叶、天麻等为代表的农特产作为XX区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富农惠农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品牌多乱杂、质量参差不齐、经济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

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结合国内外无公害农特产品市场需求和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充分依托XX区的农特产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农特产品标准化加工基地建设,建立区域性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专业化产销体系,将有利于转变XX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助推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可加快构筑我区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通道,将满足和适应XX区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

1.3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1.3.1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区域,“三农”问题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够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形势要求紧迫。

本项目建设充分依托山区农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带动和网络XX乡3万亩茶园、60万㎡天麻以及2000多亩蔬菜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采摘模式,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广大农特产原料基地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带动农民安稳致富,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推动XX区西北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进步。

1.3.2培植特色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

茶叶、香菌、木耳、天麻是XX区西北山区的传统经济作物,同时也是惠农、富农的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就业安置等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本项目着力发挥农特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效益,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培植支柱型主导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1.3.3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未来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

当前,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产品大类包括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类产品、酒类和饮料类产品等,其中初级农产品占30%,加工食品占70%。

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共有2000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贸易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

除了国内市场消费外,到日本、欧盟等产品进口国家或地区,已全面推行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大力开发健康绿色食品,着力保障农特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1.3.4助推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是推动我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贯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我区森林开发不合理,农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二是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脏、乱、差”,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

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可以变废为宝,解决人畜粪便、腐化植物随处可见的面貌,打造生态文明家园。

三是培育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解决我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最好方法。

通过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四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西北山区农村落后局面的有效措施。

1.4项目建设的条件

1.4.1区位交通优势

项目所在区域XX区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西陵峡畔两岸,东经110°

51′8″~111°

39′30″、北纬30°

32′33″~31°

28′30″之间,东邻远安、当阳,南连枝江、西陵、宜都、长阳,西接秭归、兴山,北抵保康。

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扼渝鄂之咽喉,当楚蜀之要冲,素有“三峡门户”之称,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枢纽所在地,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境内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