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6947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文档格式.docx

为了正确理解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需要温习历史。

  早在19世纪的60年代,满清政府就有一批所谓洋务派的官僚创办新式工厂,如“火药局”“枪炮厂”等。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军火武器,以镇压当时的人民革命运动。

80年代以后,官办工业逐渐扩充到一些有利可图的民用工业,同时对于刚刚萌芽的民间自办的工业,进行掠夺和侵占。

  中国新式工业萌芽期,规模较大比较能获利的企业,首推棉纺织业。

洋务派为了占领这类企业,就实行“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举例说,1890年开车的上海织布局,本来是纯粹商办的,经过呈请李鸿章核准,就被变为“官督商办”。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以不足商股二分之一的投资,掌握全厂的管理大权。

1892年开车的湖北织布局,本来是纯粹官办的。

后来因为资本的不足,不得不实行“官商合办”,但商股不但不能参与工厂的管理,并且连资本也被张之洞挪去办了湖北铁政局和枪炮厂,多年没有着落。

1893年上海织布局被焚,李鸿章眼看纱利极厚,马上又办起一个纱厂来,定名曰“华盛纺织总厂”。

把纯粹商办的裕晋、大纯、裕源3家纱厂收为华盛的“分厂”。

这也叫做“官督商办”,所谓官督,就是干涉分厂的营业,并强令分厂每出纱一包捐银一两,以偿上海织布局的损失。

这就是新工业萌芽期的情况。

截至1895年止,中国共有纱锭17.4万余枚,没有一枚纱锭是逃得了“官”的掌握的②。

  ————————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81页。

  ②以上见严中平:

《中国棉业之发展》,1943年版,第87—88页。

  1894年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洋务派“新政”的破产。

洋务派把持工业的失败,给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有机会反对“官办”工业,以求自己的发展。

维新运动的首领改良主义者康有为、胡燏棻代表了萌芽的资本主义,要求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

而支持变法的载湉,也就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中国的民间工业正式获得法律上的承认。

但当时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已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而且是这些国家输出资本的场所。

从1895年到1914年的短短20年中,英、俄、美、日、德、法等国在中国工矿交通等方面的直接投资,就达到10.7亿美元①。

这一段时期中国新修了9700公里的铁路,其中有3900公里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其余的则因借款关系也受到帝国主义者的控制②。

煤产量达到1280万吨,但有510万吨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其余也多半脱离不了帝国主义者的关系③。

上海一地的发电量,计37000千瓦,有两个外国电厂便占去了27000千瓦④。

上海纱锭计48.8万余枚,而属于外国8家纱厂的就达33。

9万枚⑤。

这一切说明了20年间,帝国主义的强大资本已经成为压迫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力量。

这是事情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权又和帝国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妥协与勾结,而此时的民间工业,和封建官僚、买办的关系,非常密切;

民间工业资本,有一半以上来自地主、官僚财产,许多创办工厂的人,本身就是接近大封建官僚的官吏、商人、买办⑥。

他们缺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他们在反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上表现得软弱无力。

20年间,在中国工业上所表现的,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殖民地性质的加深。

  ①Remer,ForEigninvestmentinChina,第83页。

  ②交通史路政篇。

  ③李一诚:

《历年煤产表》(未发表)。

  ④根据1936年上海市年鉴。

  ⑤见严中平:

《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11、117页。

  ⑥以中国征信所等机关调查的上海各业工厂成立历史及1922年以前成立的全国纱厂历史为根据(均未发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除了日本、美国以外)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在轻工业方面,有比较迅速的扩充。

如纱厂在1914年至1922年间,增加了54家①;

面粉厂在1912年至1921年间,增加了117家②。

但日本和美国的经济侵略,却更乘机加紧进行,互相掠夺其他国家在中国的市场。

特别是日本,它以政治上的攻势为后盾,从东北到关内,展开了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除开直接投资于工业以外,还采取借款和合资的方式,楔入中国民族工业。

在1916年至1919年的4年中,仅中日合资的煤矿就有11个单位③。

在1917年至1918年的两年中,它在所谓“合办企业”中的资本,就增加了3000万元④。

战争结束以后,各帝国主义都迅速恢复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这在棉纺业上表现得最为显著。

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它在1921年至1922年的两年内,在上海就新设了6家纺织公司,在青岛新设了3家公司,此外,在原有的纺织公司中更增设了5家纱厂和1家布厂⑤。

和这种情形相对照的,是在华商纱厂中,有4家厂为日商所兼并,2家厂为美商所兼并,3家厂出租出卖,8家厂清算改组⑥。

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下来。

  在民族工业普遍萧条的状况下,民族资产阶级再一次感到了帝国主义压迫的痛苦,它参与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但随即退出了革命,附和了背叛革命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幻想依靠国民党来扶植他们的工业。

后来,由于国民党官僚资本的膨胀,危害到他们的生存,于是又幻想以“民营”与“国营”的配合发展来保存自己。

然而这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问题在于

  ①见严中平:

《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56页。

  ②根据1928年经济讨论处的调查。

见杨大金:

《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第630页。

《历年煤矿开设改组表》(未发表)。

  ④樋口弘:

《日本の对支投资),第121页。

《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45—146页。

  ⑥1927年5月纺纱厂宣言,见《国闻周报》,第4卷第19期。

  民族资产阶级附和国民党以后,封建的束缚不是解除而是加紧,帝国主义的压迫不是减少而是加深。

从1914年到1931年这一段时期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工、矿、交通等方面的直接投资,由10.7亿美元上升到24.9亿美元,几乎增加了一倍半①。

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东北的经济完全殖民地化了,内地经济殖民地化的程度也一天一天的严重。

下表是1933年1O种重要工矿产品中帝国主义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对比情况:

  ①Remer,ForeigninvestmentinChina,第83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许多工矿业部门中,外国资本的势力是大大超过民族资本的。

而且,外国在华工厂的生产,是质量比较高的产品,表中的数字如果全部以产值计算,外国资本所占的比例还要提高。

同时,外国工厂的生产,又是带有垄断性的大规模生产,如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发电量,相当全国各华厂发电量的总和①,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产量超过所有华厂的产量②,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生产,占华厂产量的一半③,必须考虑到这一些事实,才能充分理解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程度。

而“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国民党政府,对民族工业并没有任何保护,相反,它以税收等方式加重地摧残了民族资本(如卷烟统税率在1928年至1931年间由22.5%增加到50%)④,保护了外国资本(如棉纱统税外厂负担轻于华厂)⑤,如果我们以1927年至1937年作为一个阶段,要说明这一阶段中民族工业是繁荣还是破产,那么只需把这一阶段和前一阶段作一比较,事情就很清楚。

因为在前一阶段的最萧条时期。

纱厂停工纱锭达到40万枚⑥,而在后一阶段,停工纱锭则曾经达到159万多枚⑦。

1927年以前,中国卷烟厂集中在江苏一省的达到182家⑧,而至1932年则缩减为60家⑨。

“九年以来,他们抛弃了自己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和地主买

  ①《上海市公用局统计年报》。

  ②《统税物品产销统计》。

  ③《中华民国实业名鉴》,第695页。

  ④《财政年鉴》(第一编),上册,第949页。

  ⑤马寅初:

《中国经济改造》,上册,第238页。

  ⑥严中平:

  ⑦同上书,第176页。

  ⑧《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412页。

  ⑨同上。

  办阶级做朋友,得了什么好处没有呢?

没有什么好处,得到的只不过是民族工商业的破产或半破产的境遇。

”①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切有过依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以发展中国工业的想法和做法的人,应该从毛主席这一段历史的总结中得到应有的教训。

  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北部和东南部的工业区,大部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块广大殖民地上,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它独占了63%的华北煤矿产量和55%的华北煤矿资本(1943年)②,62%的华北工业生产和61%的华北工业资本(1942年)③。

它把剩余的中小工矿,名义上作为“中”日合资企业,实际上是使“中”资受着日资的控制。

一些丧失民族大义的资本家,就在殖民地上公开和日本帝国主义合作起来,以图取得合资企业中49%乃至妄想51%的投资。

在殖民地区域作为宗主国附庸的工业,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是那些和宗主国“相克”的工业,却被禁止扩充。

  在国民党统治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官僚资本发展、膨胀以致垄断整个后方工业的时代。

国民党官僚资本之伸人工业,是随着国民党的统治同时开始的。

在抗战以前,它的势力还来不及迅速扩充。

但截至1935年止,官僚资本在全国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10%以上④。

抗战以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使后方工业面貌发生了激烈的变更。

以国民党的资源委员会为中心,官僚资本垄断了煤、铁、电力、机械、化学以及有色金属等重要工矿部

  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第145页。

  ②佟哲晖:

《战时华北煤矿》,载《社会科学杂志》,第10卷第1期。

  ③汪馥荪:

《战时华北工业资本就业与生产》,载《社会科学杂志》,第9卷第

  2期。

  ④根据国民党实业部之调查,转见翁文灏:

《中国工商经济的回顾与前瞻》,载

  《新工商》,第1卷第1期。

  门。

官僚资本在大后方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仅国民党中央各机关,省、县级政府,奋战区机构以及四行所经营及投资的工厂,就迅速上升到70%,其中机器制造工业高至73%,化学工业高至75%,电力和电工器材工业高至89%,冶炼工业高至90%(1942年)①,汽油、煤油,以及有色金属如钨、锑、锡、汞、铜、锌的生产,完全为官僚资本所独占②。

抗战胜利以后,日伪工矿企业全部为国民党接收,官僚资本所垄断独占的面积更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