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房山区三农发展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数据看房山区三农发展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数据看房山区三农发展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占全区总量的39.5%,
比上年增长26.6%,其中税收突破2亿元的乡镇有4个,分别为长阳镇4亿元、城关街道3.6亿元、拱辰街道2.1亿元、阎村镇2.1亿元;
23个街道、乡镇固定资产投资104.4亿元,
占全区总量的77.6%,其中农业完成投资7.5亿元,
占全区的7.2%,比上年增长51.7%;
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3元,比上年的8980.6元,增加1092.4元,增长12.2%。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更加严峻的背景下,全区经济依然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1.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①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更加便捷
2008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区462个行政村通公路、通电、通邮、通电话全部达到100%,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能接收有线电视的村461个,448个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占到了97%。
乡镇公路总里程达41263公里。
村内主要道路用水泥修的有313个村,占全区462个村的67.8%,用柏油修的有110个村,占23.8%,用沙石、砖、石板等修的的39个村,占8.4%。
917路公交车贯穿韩村河、河北、大学城、张坊等线路,616路、646、环城1路、2路等交通线路四通八达,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别是区政府制定环城线路的公交车费打四折的便民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②文化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2008年全区462个村中,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的村382个,占82.7%,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的村335个,占72.5%,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126个,占27.3%。
山区中学生出山集中到定点中学就读,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质的改变,九年义务教育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民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2008年全区23个街道、乡镇的图书馆、文化站藏书册数达69.2万册,比上年增长6.1%;
有影剧院、影视娱乐场所8个,有广播电视站35个,有休闲公园24个;
有体育健身场所6个,全民健身体育设施608处。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2008年全区共培训农民3.1万人次。
在全区农村从业人员27.3万人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下降,从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7.3万人,比2007年的7.4万人减少0.1万人,下降1.4%;
从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8.3万人,比2007年的7.8万人增加0.5万人,增长6.4%;
从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1.7万人,比2007年的13.5万人减少1.8万人,下降13.3%。
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投入大幅度增长
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资料显示,2008年我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日益改观,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平稳、扎实、有序推进。
全区73个市、区级重点村和4个开放式新农村建设乡镇(共121个村)共投入资金16.9亿元,其中73个市、区级重点村投入14.9亿元,占88.2%,同比增长35.5%。
投资的大幅增长,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山区第一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
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为4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
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亿元,占GDP6%,比上年增长7.2%,其中牧业增加值6.6亿元,占比重49.6%;
农业为5.9亿元,占比重44.3%;
林业为0.3亿元,占比重2.3%;
渔业为0.28亿元,占比重2.1%;
农林牧渔服务业0.23亿元,占比重1.7%。
2008年,我区农业总产值为39.7亿元,从横向对比来看,在远郊十个区县排名第三位,排名第一的顺义为53.5亿元,排名第二的大兴为44亿元。
1.各种专业组织日趋完善。
2008年,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农户有较快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益联结日益紧密。
全区共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27个,服务从业人员154人;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9个,成员达到2.1万户。
全区有农业企业478个,占全区总数的4%,规模以上企业有6家。
全区农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572人,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为5662人,占86.2%,科学研究业就业人员600人,占9.1%,制造业就业人员163人,占2.5%。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3万户,比上年增长5.5%,如卓宸畜牧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1家,拥有农户8100户。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促进了城乡市场有机对接和资源要素的有效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区主导产业已初步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取得积极成效。
全区农产品生产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为品牌农业建设提高产业基础。
2008年,全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00万平米,年产销量4.7万吨;
养殖柴鸡规模达65万只,肉鸭产业以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规模效益,带动区内2000多户农民就业增收;
磨盘柿种植户达3万余户,种植总面积12.5万亩;
花卉种植面积达549亩。
全区共申报无公害基地46家,涉及142个产品;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0家。
目前,农业标准化基地达185家,其中国家级的7家;
基地获得无公害认证的109家,企业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25家。
全区有农字号商标100个,其中北京市著名商标9个。
3.设施农业不断优化,民俗旅游态势良好
设施农业集约化发展。
2008年,我区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了8.3%。
设施农业充分发挥反季节性种植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优势,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我区形成了设施蔬菜、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果品、禽类设施养殖、设施花卉五大基地。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我区相继推出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
2008年,全区民俗旅游农户达215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5777.5万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市级民俗村达24个,市级民俗户1285户。
全区拥有观光园101个,实现观光销售收入1.27亿元,直接带动6000多名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三)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73元,比上年增长12.2%,在远郊十区县中居第六位,位居第一位的是顺义10402元,位居第二位的是门头沟10282元,位居第三位的是通州10212元。
农村居民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1.医疗设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
乡镇有卫生院,村里有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惠及农民,农民就医条件不断改善。
2008年全区462个村中,有卫生室的村397个,占85.9%。
全区462个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2279人。
有敬老院、福利院28个,收养921人,比上年增长13.7%。
2008年,23个街道、乡镇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8500户,共16393人。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40.5万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6.1万人,参保率达到90%,目前已有7087余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人均月领302元。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大多数农民纳入到养老保险行列,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减轻了对家庭、集体、国家、社会的经济压力。
2.居住环境和条件明显改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居住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改观。
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全区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达419个,占462个行政村的90.7%,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396个,占85.7%,有沼气池的村29个,占6.3%,完成改厕的村127个,占27.5%。
村内主要道路完成硬化的村425个,占92%,有路灯的村377个,占81.6%。
使用清洁能源的30745户,使用太阳能集热设备的13355户,使用吊炕的16204户,太阳能路灯、观赏灯6442个,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局面彻底改变,农民基本改变了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的习惯。
3.农民生活现代化程度提高
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日渐丰富,家庭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
彩电在广大农村已基本普及,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5台,与全市每百户拥有量持平。
现代通讯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2部,比全市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2部高10部。
手机99部,比全市每百户拥有手机112部低13部。
电脑开始走进农户家庭,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9台,比全市每百户拥有电脑16台低7台。
摩托车已渐成为广大农户的代步工具,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8辆,比全市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5辆高3辆。
农户拥有小汽车的梦想已开始变为现实,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12辆,与全市每百户拥有量持平。
可见,农村居民在保证生产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购买各种现代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趋向城市化。
二、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缺少农业龙头企业。
在农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等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行业优势和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畜禽生产发展缓慢。
由于近几年畜禽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养殖风险加大,很多农民不愿投资畜禽养殖业,只有肉鸭、生猪等畜牧养殖得到快速发展。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农业经济的运营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农户仍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农产品生产的小、低、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政策变动等外界冲击的能力不高。
农产品生产及效益的波动性仍然很大,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尤其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品牌农业在我区仍然十分弱小,无法形成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虽然全区大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存在着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少,收费高,医保报销比例低等问题。
(五)城乡差距明显。
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稳步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同城市居民相比,城市与农村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
2008年房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3元,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328.9元低10255.9元。
三、发展“三农”的建议
(一)紧密结合房山实际,把握“三化两区”建设的载体,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就业”的目标,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