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5481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请认真填写班级﹑姓名、考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Ⅰ.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

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

申候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D.顺乎天而应乎人

2、隋朝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做出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和创新,图中所示隋朝实行的制度

①体现了皇权增强的趋势

②有利于宰相的擅权专政

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

④造成了皇权的专制独裁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3、下列观点或学说中,包含有约束君主意图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绕曲”B.“天人感应”

C.“为政之要,在于用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4、下列各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亩收税

春秋时期各国普遍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县制始于秦朝

C

民国初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民主共和的观念影响了一部分的人群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

当代欧美各国民众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

 

5、《至正集》记载: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它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6、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7、朱熹说:

“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

”材料认为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8、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马列主义的传入

10、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A.洋务清火汤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D.革命销魂汤

1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2、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的“新观念”主要是

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13、1905年,慈禧表示: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

对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当时中国革命形势高涨是促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原因

B.清政府统治者真正目的是通过表面的立宪维护实质的专制

C.清政府决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

D.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需先行调查谨慎进行

14、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

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1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16、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个“辛亥”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B.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17、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18、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主共和D.民贵君轻

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

“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

A.《孔子改制考》B.《革命军》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论人民民主专政》

20、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21、“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遭到挫败B.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

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形成D.“左”倾分子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

22、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开始

B.“明定国是”诏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

C.《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D.《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23、“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

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

”(《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24、某报纸报道:

“(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产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应苏联的官方态度

25、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26、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

“到那时: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

27、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28、刘少奇的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

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这里的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主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

29、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

其中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30、有学者认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

”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

31、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和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对所有公民开放,后者基于等级选出

D.前者基于血缘部落选出,后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

32、梁启超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政治有相似之处。

其相似之处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3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契约,“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

这一条款的规定

A.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B.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

C.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D.适应帝国境内民族间贸易发展

34、“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它是唯一而一同的法,永恒而不可改变,约束所有时代的所有民族。

”此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