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4207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因此,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省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而从总体来看,我省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明显下降。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200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结果显示: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居第19位,比2001年报告的第14位下降了5个位次,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也是下降幅度比较大的省份之一。

报告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分为五个集团,河北省居第4集团。

其中,第一集团是北京、上海;

第二集团是广东和江苏;

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和辽宁;

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和甘肃;

第五集团是广西等剩余的10个地区。

与先进省市相比,河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

不仅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南、吉林等地区。

其次,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近5年持续下滑。

自1997年至2001年,我省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16、17、18、19,、21位,连年下滑。

从长期来看,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要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必要性

加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紧迫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面对入世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与握有先进技术和设备、成熟管理模式的国外企业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省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在全球一体化中形成特色突出的区域经济格局。

2、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要完成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改革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技术的跨越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

地区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凸显优势,是解决我省综合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根本途径。

4.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要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因此,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就成为我省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5、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建立起要素集成、网络互动、系统开放、良性发展的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增强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河北省全社会科技投入逐渐增长,科技活动人员逐年增加,科技进步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比较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地理位置独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吸纳京津的科技资源,也可使京津科技成果较容易地在河北省进行转化,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京津科技创新资源雄厚,北京是全国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全国高新技术的中心,也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集聚地,它的聚集扩散效应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京津又都是特大型城市,按照现代城市理论,京津的生产制造中心和高新技术试验中心功能将优先转移到环京津区域。

河北省与京津有割不断的亲情与乡情,通过地缘优势和联系,可以充分利用京津的各种发展资源,加强同京津的科技合作,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较强的总体实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河北国民经济持续保持稳步增长,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体实力较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76亿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第6位;

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47元,自1997年以来一直居全国居第11位。

河北是一个经济大省,这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3、较好的产业基础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

我省是自然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农业设施水平较高,在生物技术、优质种子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蔬、果、畜、禽、鱼等生产基地。

工业基础较好,2001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在全国均居第四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被国家列为示范省。

同时拥有石家庄、保定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家民营科技产业园区。

这些为我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搭建了基础平台。

4、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河北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

2000年,全社会R&

D资源清查显示: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70%,R&

D人员占全省的58%,科技经费投入占全省的70%,R&

D经费投入占全省的68%,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824家,在全国居第6位,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52家,在全国居第4位;

专利产出占全省的80%以上。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地位比较明显。

5、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

五十四所、十三所、四十五所、718所和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强,有较强的优势。

河北省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6、农业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河北省农业科研机构占全省科研院所的近一半,拥有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河北农科院、国家半干旱工程技术中心、石家庄农科院等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校中较强;

全省共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25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科技园区16家,并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廊坊国际农业高科技园区。

这些是河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河北在育种、山区开发技术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

(二)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突出问题

1、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

自1995年我省将“科教兴冀”作为主体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但是,科技还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主要表现为:

思想认识不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得不牢,政策的制定还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战略实施不到位,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倾斜科技,形成合力,搞大合唱、打总体战的局面还未形成;

功能作用不到位,与建设经济强省的要求很不适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依靠科技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还没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为。

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滞后于全省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2、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但我省的科技投入与我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000年我省全社会R&

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52%在全国居20位,不仅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低于西部一些省份。

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的比重为1.7%,低于全国2.1%平均水平。

河北省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8%,远低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

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以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环境不良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区域的竞争实际已经演变成为的环境竞争。

科技创新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河北省的环境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体制改革落后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转变缓慢,政府职权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

政策难以实施,环境缺乏监督,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策衔接性差,执行中经常出现层层设障、相互掣肘的现象,好政策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法制环境缺少执行约束,有法不依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存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偷税漏税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都影响着创新;

人文环境急需改善,诚信观念淡漠、公众意识较差;

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对创新的支持能力较弱。

4、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位,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一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高素质的中介队伍。

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2002年全国共有86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我省只有20家,在全国居第13位。

全国有各类企业孵化器369家,河北只有12家,在全国居第12位。

市场化的科技经纪、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缓慢。

全省远未实现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功能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5.科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技队伍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培育和拥有一大批水平高、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

然而,近年来,由于我省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邻近的北京、天津两市在人才待遇、创业条件、相关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我省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出现大量流失。

这种情况如得不到彻底改变,势必会影响我省科技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严重降低我省长期科技创新能力。

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形成规模和较高档次的企业少

河北省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

据省科技厅对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2002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为6096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较少,超亿元的企业为71家,占1.17%,超5亿元的企业为6家,不足0.1%。

民营科技企业多数产品科技含量差,技术储备不足,产品单一,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技工贸收入422亿元,技术性收入仅占技工贸收入的11.59%。

研发投入18.37亿元,仅占全年总收入的4.35%,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

7、没有充分借助京津以及国内外科技资源来增强创新能力

河北省知识创造能力不强,缺乏国家著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重要因素。

尽管有环京津的地缘优势,然而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借助香港、长江三角洲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