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
《水经注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经注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劭曰:
有南,故加北。
国语?
二五言于献公曰:
蒲与二屈,君之疆也。
其水西流,注于河。
河又南为采桑津。
春秋?
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
赤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
河水又南合蒲水。
西那么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王莽之山宁也。
阴山东麓,南水东北与长松水合,水西出丹阳山东,东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同为一川,东北注河。
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径冶官东。
俗谓之丹阳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
其水东北会白水口,水出丹山东,而西北注之,丹水又东北入河。
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
昔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
又南过皮氏县西,皮氏县,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径皮氏,方届龙门也。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
即?
经?
所谓龙门矣。
魏土地记?
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
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
竹书纪年?
,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
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京房?
易妖占?
河水赤,下民恨。
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水自溪东南流,径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
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
原自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北,临于河上。
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问伯宗,即是处也。
春秋谷梁传?
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
召伯尊遇辇者不避,使车右鞭之。
辇者曰:
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
伯尊因问之,辇者曰:
君亲缟素,率群臣哭之,斯流矣。
如其言而河流。
河水又南,崿谷水注之,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水注之。
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
案?
,山三成为昆仑丘。
斯山岂亦昆仑丘乎?
山下水际,有二石室,盖隐者之故居矣。
细水东流,注于崿谷。
侧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扃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
东厢石上,犹传杵臼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仿佛前基;
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
昔子夏教授西河,疑即此也,而无以辨之。
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北,故少梁也。
秦惠文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
王莽之冀亭也。
其水东南注于河。
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此渡。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
陶水又南径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高门之称矣。
又东南径华池南。
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
故司马迁?
碑文?
云:
高门华池,在兹夏阳。
今高门东去华池三里。
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
服虔曰:
夏阳,虢邑也,在太阳东三十里。
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径司马子长墓北。
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
太史公自叙?
迁生于龙门。
是其坟墟所在矣。
溪水东南流入河。
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
河水又南,徐水注之。
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强梁原。
右径刘仲城北,是汉祖兄刘仲之封邑也。
故徐广?
史记音义?
阳,国名也,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
其水东南径子夏陵北,东入河。
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又南过汾阴县西,河水东际汾阴脽。
县故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
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丘,上有后土祠。
封禅书?
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丘是也。
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矣。
昔赵简子沉栾徼于此,曰:
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
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黜吾善,君子以为能谴矣。
河水又径阳城东。
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脽阳,即此城也。
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
诗?
在之阳,在渭之涘。
又曰: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
谓此也。
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径其城内,东入于河。
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
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
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
水,即水也,县取名焉。
故应劭曰:
在水之阳也。
河水又南,瀵水入焉。
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那么不测,俗呼之为瀵魁。
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
南北百余步,与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
故吕忱曰:
,异出同流为瀵水。
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径陶城西。
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
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
南去定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那么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
舜之陶也,斯或一焉。
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
南对蒲津关。
汲冢?
,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蒲坂县西,?
地理志?
县,故蒲也。
王莽更名蒲城。
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
孟康曰:
晋文公以赂秦。
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
蒲反矣,故曰蒲反也。
薛瓒注?
汉书?
秦世家?
以垣为蒲反。
然那么本非蒲也。
皇甫谧曰:
舜所都也。
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
太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
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然香醑之色,清白假设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正确酌矣。
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
索郎有顾,思同旅语。
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之隽句,中书之英谈。
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
舜所耕处也,有舜井。
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妫水,西径历山下,上有舜庙。
周处?
风土记?
旧说,舜葬上虞。
又?
记?
耕于历山。
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那么可,证实非矣。
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
历山、妫、汭,言是那么安,于彼乖矣。
尚书?
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
孔安国曰:
居妫水之内。
王肃曰:
妫汭,虞地名。
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
水所出曰汭。
然那么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
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所谓壶口雷首者也。
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
阚駰曰:
蒲坂,尧都。
按?
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载吵邈,非所详耳。
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山。
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
阚駰?
十三州志?
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
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也。
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
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于是也。
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即于此也。
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
春秋左传?
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
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
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
臣负羁纵,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
请由此亡。
公子曰: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璧于此。
子推笑曰:
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
汉书。
:
旧京兆尹之属县也。
左丘明?
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开山图?
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屭,首冠灵山者也。
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
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
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
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客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
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
上者皆所由陟,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
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
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缘旁稍进,径百余步。
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那么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
度此二里,便届山顶。
上方七里,灵泉二所:
一名蒲池,西流庄于涧;
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
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
自上富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赤壁而已。
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
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
北流径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
述征记?
所谓潼谷水者也。
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
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潼矣。
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西京赋?
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
是以王元说隗嚣曰:
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足霸矣。
郭缘生?
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
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
道东原上,云李典营。
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
西征记?
沿路逶迆,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
姚氏置关以守峡,宋武帝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
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
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
南那么河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
周固记?
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
上有汉武帝思子台。
又北径闅乡城西。
郡国志?
宏农湖县有闅乡。
世谓之闅乡水也。
魏尚书仆射闅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
其水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径闅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径皇天原东。
全节,地名也。
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
西征赋?
咸征名于桃原者也。
晋太康地记?
桃林在闅乡南谷中。
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河北县南,县与湖县分河。
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注于河。
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水北出于薄山,南流径河北县故城西。
故魏国也。
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
卜偃曰:
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
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
今城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