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中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以评述;
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
!
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
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
(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
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
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
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
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
第1段文字:
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
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
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
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
第二十章(治国)
六、作业
背诵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一)第一章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
“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
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
的表现,“教”为“道"
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考
(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
(2)怎么慎?
(3)为什么要慎独?
【提示】
(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
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
【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
的。
”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
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
【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四)第四章
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
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第二十章
(一)
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
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
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
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
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勿忘国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
三达德
(六)第二十章
(二)
1、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
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
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七)第二十章(三)
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
“固执之”?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笨鸟勤飞
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
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
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三、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
1。
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
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
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
“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
“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3、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
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
适当、平衡、和谐。
即: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