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67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深度思考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怎样?

答案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在南北纬23°

26′之间。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考向一 地球公转特征及其应用

(2014·

江苏地理)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B.乙C.丙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答案 1.D 2.D

解析 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1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第1题,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

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

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居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

考向二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及其意义

(2013·

江苏地理)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

当海轮途经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

读图,回答3~4题。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A.15°

N,135°

EB.15°

S,135°

W

C.23°

26′N,0°

D.23°

26′S,180°

4.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由“途经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知,EF为晨线。

推断出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结合图示,此时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而不是整个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互余,所以太阳直射点接近15°

S。

又因为穿越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侧的经线分别为120°

E、150°

E,故晨线EF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35°

E(其地方时为6时),由此可计算太阳直射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为135°

W。

故应选B。

第4题,由上题知,北半球处于冬半年,但不是12月22日前后,故应选A。

方法技巧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确定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处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如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方法二:

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日太阳直射23°

26′N,冬至日太阳直射23°

26′S,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

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

-(纬度间隔)计算。

纬度间隔指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间隔。

已知某地的纬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由公式即可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方法四:

“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

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经线。

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

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

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与“晨昏圈与纬线相切处的经度”和为180°

,且东西经相反。

微专题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变化规律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3所示)

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

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

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以上可概括为: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夜长=

(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

夜长=(24-日落时间)×

2=日出时间×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40°

N的昼长等于40°

S的夜长。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考向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

A.1月、2月B.3月、4月

C.6月、7月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均昼长夜短,并且a、b两月份白昼在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向北移动,选项中的A项符合要求。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的昼长超过14小时,因此其夜长不可能超过10小时;

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③,如果三地昼长的变化率在a月份相等,则三条曲线应当平行;

从图中看,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读图技巧 光照图判断昼夜长短

第一步,通过光照图理解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

太阳直射点

晨昏线移动

昼夜状况及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北半球

向北移动

逆时针摆动

昼长夜短,昼增长

向南移动

顺时针摆动

昼长夜短,昼缩短

南半球

昼短夜长,昼缩短

昼短夜长,昼增长

第二步,通过光照图理解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同一纬线上的地方昼夜长短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个地方,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考向二 昼长的分布与计算

3.(2014·

广东文综)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

N,120°

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

W向东至160°

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A.1/2B.1/3C.1/6D.1/9

答案 D

解析 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

地方时6:

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

00所在经线,即120°

E向东到60°

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

E向东到160°

E,跨经度40°

,占全球的比例:

40°

/360°

=1/9。

故选D,不选A、B、C。

4.下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P、Q为某日晨昏线n与纬线m(80°

N)的交点,且两点间经度差为120°

,已知此时W地(位于PWQ的中点)的地方时为12时。

该日,P地的昼长是(  )

A.6小时B.8小时

C.16小时D.18小时

答案 B

解析 由W地的地方时为12时可知,PW段为晨线,PQ的经度差为120°

,可推出P地的地方时为8时,则P地的昼长为8小时。

思维建模 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

(1)对称规律:

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

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

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

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

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

(2)反对称规律:

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

例如,夏至日60°

N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小时29分,则当日60°

S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分。

(3)等值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

微专题三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特别提示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

00的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能够指示“正午”的信息很多,如一地的太阳高度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