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3373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药科大学9910年生物化学真题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x

不含辅基的酶蛋白称为脱辅基酶蛋白(apoenzyme),没有催化活性,必须加入足量辅基,和它结合成为全酶(holoenzyme),才有催化活性。

脱辅基酶蛋白与辅基孵育一段时间后,酶活性才会恢复,因此,往往需要样品与试剂中的辅基先预孵育的过程。

辅基的用量往往较少。

与酶蛋白结合很松弛,用透析和其它方法很易将它们与酶分开的称为辅酶(Coenzyme)。

辅酶尽管不同于酶的底物,但在作用方式上和底物类似,在酶反应过程中与酶结合、分离及反复循环。

辅酶用量的确定可将它们按底物处理。

例如乳酸脱氢酶中辅酶按双底物动力学方程计算。

硫胺素 

  即维生素B1。

它在生物体内的辅酶形式是硫胺素焦磷酸(TPP)。

硫胺素焦磷酸过去也称为辅羧酶。

它在动物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丙酮酸在脱羧作用时需要它。

在TPP缺少的情况下,代谢中间物丙酮酸不能顺利脱羧会积聚于血液和组织中而出现神经炎症状。

TPP还是其他酶例如-酮酸氧化酶、转酮醇酶的辅酶。

TPP催化的酶反应还需要有镁离子的存在。

核黄素

  即维生素B2。

参与组成两种辅酶,是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主要成分,它们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一系列黄素连接的氧化还原酶或称为黄素蛋白类的辅酶,从它们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程度来说,也可认为是辅基。

这些酶中有的除了FMN或FAD外,还需要一些金属辅助因子,如铁或钼离子等。

因此它们被称为金属黄素蛋白。

这些酶催化一系列可逆或不可逆的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吡哆醛及其衍生物

  吡哆醛、吡哆胺和吡哆醇总称为维生素B6(图3[维生素的结构式]的结构式"

class=image>

)。

维生素B6参与形成两种辅酶,即吡哆醛磷酸和吡哆胺磷酸。

  需要吡哆醛磷酸或吡哆胺磷酸作为辅酶的酶在氨基酸代谢中特别重要,催化转氨、脱羧以及消旋作用等。

辅酶作为酶的辅因子的有机分子,本身无催化作用,但一般在酶促反应中有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功能基团(如参与氧化还原或运载酰基的基团)的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透析将辅酶除去。

辅酶(coenzyme)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地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

有许多维他命及其衍生物,如核黄素、硫胺素和叶酸,都属于辅酶。

这些化合物无法由人体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补充。

不同的辅酶能够携带的化学基团也不同:

NAD或NADP+携带氢离子,辅酶A携带乙酰基,叶酸携带甲酰基,S-腺苷基蛋氨酸也可携带甲酰基。

二、甲氨蝶呤抗肿瘤作用的化学原理。

甲氨蝶呤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而达到阻碍肿瘤细胞的合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

 四氢叶酸是在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重要辅酶,甲氨蝶呤作为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有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一碳基团的转移作用受阻,导致DNA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

此外,本品也有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但抑制RNA与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则较弱,四氢叶酸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G1/S期的细胞也有延缓作用,对G1期细胞的作用较弱。

2009年生物化学简答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酶原激活?

试举例说明酶原激活的机制。

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没有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zymogen),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zymogenactivation)。

  本质是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即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被打断一个或几个特殊的肽键,从而使酶构象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维结构的过程。

(注:

由无活性状态转变成活性状态是不可逆的。

2、请写出丙氨酸糖异生为葡萄糖的生物化学过程?

简述人体由两种主要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对糖异生过程中的调控方式。

丙氨酸脱氨基变成丙酮酸和氨

激素调节糖异生作用对维持机体的恒稳状态十分重要,激素对糖异生调节实质是调节糖异生和糖酵解这两个途径的调节酶以及控制供应肝脏的脂肪酸,更大量的脂肪酸的获得使肝脏氧化更多的脂肪酸,也就促进葡萄糖合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组织分解脂肪,增加血浆脂肪酸,所以促进糖异生;

而胰岛素的作用则正相反。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都可通过影响肝脏酶的磷酸化修饰状态来调节糖异生作用,胰高血糖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以产生cAMP,也就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后者磷酸化丙酮酸激酶而使之抑制,这一酵解途径上的调节酶受抑制就刺激糖异生途径,因为阻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向丙酮酸转变。

胰高血糖素降低2,6-二磷酸果糖在肝脏的浓度而促进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这是由于2,6-二磷酸果糖是果糖二磷酸酶的别位抑制物,又是6磷酸果糖激酶的别位激活物,胰高血糖素能通过cAMP促进双功能酶(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磷酸化。

这个酶经磷酸化后就灭活激酶部位却活化磷酸酶部位,因而2,6-二磷酸果糖生成减少而被水解为6—磷酸果糖增多。

这种由胰高血糖素引致的2,6-二磷酸果糖下降的结果是6—磷酸果糖激酶1活性下降,果糖二磷酸酶活性增高,果糖二磷酸转变为6—磷酸果糖增多,有利糖异生而胰岛素的作用正相反。

  除上述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糖异生和糖酵解的短快调节,它们还分别诱导或阻遏糖异生和糖酵解的调节酶,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例高诱导大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6-磷酸酶等糖异生酶合成而阻遏葡萄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合成。

2008年生物化学问答题

1、什么是核酸的变性?

核酸变性后的理化特性有何变化?

核酸变性在生化研究中有何应用?

核酸在理、化因素作用下,双螺旋结构破坏称核酸变性。

根据变性因素区分为碱变性、热变性等。

如DNA的碱变性、DNA的热变性,其中以DNA的热变性更具典型意义。

DNA变性后的性质改变:

①增色效应:

指DNA变性后对260nm紫外光的光吸收度增加的现象;

②旋光性下降;

③粘度降低;

④生物学功能丧失或改变。

 

应用:

DNA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DNA经热变性后,在慢慢冷却的复性过程中,由于异源DNA之间的某些区域有相同的序列,可以彼此结合形成杂交分子,称此方法为DNA分子杂交。

DNA也可与互补的RNA之间发生杂交,形成DNA—RNA杂交分子。

核酸杂交可在液相或固相上进行,由于硝酸纤维素膜只吸附变性DNA,故常用硝酸纤维素膜作核酸杂交的支持介质。

由于嘌呤和嘧啶在240nm~290nm紫外线处表现出强烈的吸收性能,所以可以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它们的最大吸收峰值在260nm附近。

不同核苷酸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可以此作定性定量检测。

DNA变性后,粘度改变,钢性线性分子变得无序,粘度下降,UV吸收增强,其规律如下:

高色效应--核酸变性后、氢键破坏,双螺旋结构破坏,碱基暴露,紫外吸收(260nm)增强,谓高色效应。

解链温度\融解温度(Tm)--UV吸收增值达到最大吸收增值50%时的温度,称Tm。

Tm值与DNAG+C含量有关,G+C含量愈大,Tm愈高,反之则反;

与核酸分子长度有关,分子愈长,

2.核酸杂交的分子基础是什么?

有哪些应用价值?

杂交(hydridization):

两个以上的分子因具有相近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杂交体(hybrid),杂交体中的分子不是来自一个二聚体分子。

同一个二聚体中的两个分子在变性解离后重组合称为复性。

利用两条不同来源的多核苷酸链之间的互补性而使它们形成杂交体双链叫核酸杂交。

与核酸杂交技术相对应的另一项技术被称为探针技术,它是指利用标记分子对其它分子的识别性而实现对后者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我们把标记的分子叫探针(Probe)。

将探针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分子杂交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目前所用的核酸杂交技术均应用了标记技术。

核酸杂交的原理:

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的温度及离子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则形成双链,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的。

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及探针。

待测核酸序列为性病病原体基因组或质粒DNA。

探针以放射核素或非放射性核素标记,以利于杂交信号的检测。

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是目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异RNA或DNA序列片段的有力工具。

它是利用核酸分子的碱基互补原则而发展起来的。

在碱性环境中加热或加入变性剂等条件下,双链DNA之间的氢键被破坏(变性),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

这时加入异源的DNA,在核酸杂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研究和诊断的非常有用的技术称探针技术(Probe)。

一小段(例如十数个至数百个)核苷酸聚合体的单链,有放射性同位素如32P、35S或生物素标记其末端或全链,就可作为探针。

把待测DNA变性并吸附在一种特殊的滤膜,例如硝酸纤维素膜上。

然后把滤膜与探针共同培育一段时间,使发生杂交。

用缓冲液冲洗膜。

由于这种滤膜能较牢固地吸附双链的核酸,单链的在冲洗时洗脱了。

带有放射性的探针若能与待测DNA结合成杂化双链,则保留在滤膜上。

通过同位素的放射自显影或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