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优秀教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
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
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
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
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场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
《秦风·
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
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
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诗经》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都是关于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
《关雎》的意境简约,具有日常性。
全诗以展现滩头水畔的形影不离的雎鸠鸟开头,看这美好的和谐之景,听它们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边的青年的无限情思。
“窈窕淑女”,她在参差的荇菜之间,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断叠加,勾勒出一幅翡翠兰苕的画卷。
《蒹葭》意境空灵虚泛。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缥缈,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她)徘徊往复。
此情此景,情调凄婉,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会的架构,显示出幽邃繁富的色彩。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
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进一步,“兴”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虚灵微妙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的表现手法。
“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眼前所见,在全诗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教学中说法不必拘泥,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窈窕”是叠韵;
“参差”是双声;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模拟形象,描写景物,无不活泼逼真,这种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延伸出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蒹葭》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
作品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换了个别的字,但却有种美丽之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
富有音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着一种渺远虚惘的气氛。
2.过程与方法:
“读诗使人灵秀”(培根语),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歌教学,应体现“诗教”。
用联读的方法认识《诗经》的相关知识;
用范读、跟读培养读诗兴趣;
用对比诵读涵咏,提高美读意识;
用唤醒审美经验,提高读诗水平;
用整体感受意境,体味诗歌的语言;
用白话扩读、图读或配歌曲读,提高想像联想能力,激发鉴赏兴趣;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信息量,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雎》像一首牧歌,也可以说是一首“民俗歌谣”,因为它反映了爱情。
爱情题材常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教材中大胆地编入了《诗经》两首描写爱情的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这两首诗歌给语文课增添了青春活力。
通过对《关雎》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能理解诗中反映及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爱情观,即我国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对《蒹葭》的意境感受和意绪的讨论学习,理解朦胧含蓄的美,理解抒情主人公心灵的追求;
通过感知抒情人物的不确定,和它的感情追寻,从而理解诗中境界的象征意味,唤起学生更广泛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
教学方式
1.以生为本,教师引导调控。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是策划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课堂的时间要尽可能还给学生,让他们朗读、品析、感悟、讨论,在学习中找到主人的感觉,收获学习的快乐。
2.以读为本,能力梯级提升。
能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地朗读;
能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感情;
能根据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从而能正确把握感情基调,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多角度感受古代优秀的诗歌。
3.以诗的特点为本,提高读诗能力。
诗歌的教与学,不离文本特色。
教师要从诗的语言描述出发,理解清新隽永的语言美,理解意象即形象性事物排列的组合美,理解意境蕴藉的情感美。
理解《诗经》两首的四字句,双声叠韵,比兴等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传统诗歌的淳朴音乐美。
4.以文本为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要透彻地把握文本,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内容,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像,比喻与象征,叠加反复,重章叠句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对文本语言的品悟始终是语文课的特色。
5.广泛运用联想与想像,有创意地训练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内引外联,扩展语言,对比体验,用声音用动作再现情景,都能很好地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6.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朗读的体验,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抒情形象的认识,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去学习,可以调动多种教学工具去学习,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去延展学习。
多管齐下,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当注意,方式因学情而异,不可过分求全。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学习《关睢》
激趣导入
导入方式应当根据学情和教师个性来定,总体要求简洁有趣有吸引力。
1.复习导入,即用已经学过的《诗经》诗句来接对导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2.设疑导入,即由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诗句“稍逊风骚”,“风骚”的引申义本义导入。
3.调动多种感官大信息量导入,即制作多媒体,简介传统文化的瑰宝《诗经》。
4.主题导入,即以青春时代的细微的恋爱心理导入探寻我国古代的淑女君子的爱情心理。
导入之后,带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完成初次朗读。
整体感知
1.感受范读。
可用多媒体配画范读;
可配乐,老师范读;
可放录音磁带范读。
2.采取多种读的形式,如:
学生自由读,摇头晃脑地读,对比读,动作再现读等,在读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比兴,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培养有选择的、简明的语言表达。
3.借助提示与注释,自主揣摩的学习方式理清诗歌的三个层次或情感线索。
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注重赏识与肯定,不拘泥步骤。
研讨探究,丰富情感
1.以读的方式贯穿整个环节,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出层次内容,悟出诗歌的意象美。
理解本诗形象的日常性、生活性;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为背诵全诗作准备。
2.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点。
学会发现瞬间,捕捉瞬间,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
一个采荇女的美好姿态,在诗中反复叠加出现,表现出强烈的抒情特色。
在感受率真、淳朴、真挚的情感的同时完成诗性语言的训练,和对抒情形象的认识。
教学中不刻意意象、顶针、连绵词等知识的对号入座,不搞面面俱到。
延伸阅读与创作
可与《木瓜》比较阅读,延伸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也可练笔,写一段美丽的瞬间,或选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可以聆听交响曲《在水一方》导入;
可以由《蒹葭》在爱情诗中别具一格,堪称“绝唱”导入;
或由探究《关雎》与《蒹葭》的不同导入;
或由“朦胧是一种独特的美”的讨论导入。
研读内容
以读为主线,用自疑、他疑的方法朗读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诗歌的字词意思,进而理解大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感受意境
《蒹葭》没有明确的故事,有着清虚旷远的境界,有着浓郁的抒情特色。
通过品读语言,研析诗句的细微变化,和对循章叠句的玩味,体会诗歌语言回环往复与变化多姿相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
再通过概括意境,描述意境,提高语言的领悟力、鉴赏力。
鉴赏感悟
尊重主体阅读,归纳诗歌艺术特色。
理解主人公形象,培养多角度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让语文服务于生活。
在感受《在水一方》的MTV后,进行扩写,或改编成歌词;
也可按原词唱曲;
还可写一段鉴赏文字。
具体实施,视学情而定。
课堂实录
激趣导入(略)
师:
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先请同学们再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生1:
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
生2:
要注意语调节奏,读出感情,抑扬顿挫。
不错。
你们的意思是读要读得字字清晰,读要读出轻重缓急。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