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52411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 156169Word格式.docx

独宿博山王氏庵》

165《清平乐》

166《清平乐·

村居》

167《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168《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169《鹧鸪天·

代人赋》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问何年、此山来此?

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

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

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

清游杖履公良苦。

神交心许。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辛弃疾词作鉴赏

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到博山游览。

雨岩在博山之隈,风景绝佳。

据题注,“雨岩有石,状怪甚”,词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将这首词的词牌名由《摸鱼儿》改为《山鬼谣》了。

这首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阕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

”著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

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够究洁。

既渲染了冷峻阴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

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伏羲”即太昊。

《白虎通·

号》:

“三皇者,何谓也?

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

《列子·

天瑞》:

“太初者,气之始也”;

《易》“易有太极”疏云: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

”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

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

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

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

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

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

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

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

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

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

还是有意呢?

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

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

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

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

如果说上阕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阕就写了极动的景象:

龙潭风雨,足以惊人;

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

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能不“惊倒世间儿女”吗?

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真令人惊心动魄。

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快意于这种景象的思想感情。

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有什么不好!

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

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

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吧!

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

神交心许。

”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交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韩愈《酬卢给事曲江荷花引见寄》诗云:

“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

《远游》是《楚辞》中的篇名。

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

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读后感到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泌园春·

号太初石为苍然》④,显然摹仿本词。

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清陈廷焯说:

“稼轩最不工绮语。

”(《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说不确。

这首《祝英台近。

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的。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

“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

“桃叶渡”,指送别之地:

“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

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

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

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

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

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

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

“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

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

“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

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

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

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倖的念头:

数花瓣卜归期。

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

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

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

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

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

”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

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

……蓦地和春带将归去。

”和赵彦端《鹊桥仙》词:

“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可是辛词较李、赵两作更流畅,更委婉。

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

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

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

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

”(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

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

纡曲递转,新意迭出。

上阕断肠三句,一波三折。

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

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的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

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

寥寥几笔,“占卜”的全过程一一呈现出来;

只一句梦话,痴情人的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

透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的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

沈谦《填词杂说》曰:

“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

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张炎《词源》“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说:

“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

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这话是有道理的。

作者从到江南之后,就受到压抑,不被重用。

他恢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故假托闺怨之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这和他的另一首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

我们不能把这首词确指为因某一事而作的,所以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去妾吕氏而作的,是不足为信的。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过首词从语气看象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

“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

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

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

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分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

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

”直接抒情:

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分、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意本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