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精品教学案例.docx
《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精品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精品教学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精品教学案例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设计说明】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课在此基础上,由以往具体的简单实物拓展到抽象的几何形体,并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见的形状是不同的。
从本课教材来看,教材呈现的内容有限,怎样将简洁、静态的教材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40分钟的有效课堂?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我认识到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教材为基础,要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开发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体验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观察物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以及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拼塔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数学问题,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性。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1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分辨复杂物体从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推测拼塔方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和拼塔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2、立体图与平面视图之间的关系(绘制三视图;拼组、辨认、想象立体图形)。
教具:
课件
学具:
学生可自己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励
播放一组图片
师: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些漂亮的图片是孔老师国庆节去庐山旅游时拍的相片,和你们分享一下。
关于庐山,北宋大诗人苏轼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你们知道吗?
出示《题西林壁》,全班齐读。
出示课题:
观察物体。
二、共研
1、教学例3
电脑出示例3图片
师:
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呢?
怎么摆的呢?
要想观察这个物体,我们可以从哪些面观察呢?
生:
前面、后面、上面。
。
。
师:
要想看清楚一个物体,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般的我们是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来观察物体。
提问:
(1)如果从正面看,你会看到什么呢?
(2)如果从上面看能看到什么?
(3)那从左面看会是什么呢?
同学们想想看。
师:
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棒,都知道从正面、从上面、从左面观察物体,并说出所看到的形状。
小华也从这三个面观察了该物体,我们来猜一猜这三种形状分别是他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呢?
2、师:
如果在这个物体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正面看还是
增加的小正方体可以放在哪里?
同桌相互讨论一下,拖动旁边两个小正方体中的一个试试看,当这个小正方体实现不了你想摆的位置,就换成另一个试试。
师:
看看刚才增加的小正方体摆放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摆在物体的前面和后面)
3、师: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左面看还是
你会摆吗?
按照刚才拖动方法试试看。
师:
这样摆放时有什么规律呢?
生:
只能放在左侧面和右侧面。
4、师: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还是不变,该怎样放呢?
想一想直接举手回答,不操作。
(只要放在每个正方体上面都可以)
师: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看图集体回答)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5、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物体,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下下面的问题。
点学生上来做,其余下面做,集体订正。
师:
孔老师也看了一下该物体,可是我看到的形状是这样的,你们猜猜我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呢?
这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和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大家可要注意哦。
三、发展
(1)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师:
刚才同学们表现都非常棒,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几道闯关题,你们想来挑战一下吗?
1、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两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物体一:
物体二:
2、师:
刚才我们观察物体一时,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和从左面看到的都是
,正面看到的这三个小正方形是那几个正方体的面?
侧面的呢?
师:
如果从该物体上拿走一个小正方体,使从正面和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仍然不变,你会拿吗?
3、你能最多一次同时拿掉几个正方体,能保证正面、侧面看到的还是
,生说师操作。
师:
刚才他说得好不好?
还有谁也是这样想的?
真棒,大家掌声鼓励。
师:
接下来的这道题就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请听好要求。
(2)
出示图片
把从正面看到形状一样的物体放在一起。
四、总结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三个方向来观察物体,知道了同一个物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探究:
【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呢?
本节课一开始先引导学生在计算机欣赏庐山的美景,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在美景佳乐中真实的感受到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不同的景色。
通过计算机这一技术平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所需要的信息、情景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创设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热情。
【精彩回放】
师: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些漂亮的图片是孔老师国庆节去庐山旅游时拍的相片,和你们分享一下。
关于庐山,北宋大诗人苏轼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你们知道吗?
出示《题西林壁》,全班齐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同是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时而成岭,时而成峰,“各不同”的景色呢?
新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放共享、自主操作,自由探索
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课件,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共享的学习资源,采用了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实现了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互动。
这一节课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要让学生通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
【精彩回放】
师:
如果在这个物体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正面看还是
增加的小正方体可以放在哪里?
同桌相互讨论一下,拖动旁边两个小正方体中的一个试试看,当这个小正方体实现不了你想摆的位置,就换成另一个试试。
师:
看看刚才增加的小正方体摆放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
摆在物体的前面和后面
师: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左面看还是
你会摆吗?
按照刚才拖动方法试试看。
师:
这样摆放时有什么规律呢?
生:
只能放在左侧面和右侧面。
师: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还是不变,该怎样放呢?
想一想直接举手回答,不操作。
生:
只要放在每个正方体上面都可以
师: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如果在这个图形上增加一个正方体,使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发生改变,应该放在()。
这样一系列的自主操作学习过程,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让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
(三)层层设问,在问题中探究数学
教学围绕“看一看——拖一拖——摆一摆——看一看”的主线进行学习活动,注重为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探究的氛围,通过多层次的设问与反问启迪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借助多媒体网络系统动手操作论证,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概括规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精彩回放】
师:
刚才我们观察物体一时,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那这三个小正方形是那几个正方体的面?
生:
3、5、6
师:
如果从该物体上拿走一个小正方体,使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拿走哪些小正方体呢?
生:
5
师:
要是把5拿走了,那5的面也拿走了,为什么形状不发生改变呢?
生:
因为2的面露出来了。
师:
说得很好,那还能拿走其它的小正方体吗?
生:
2
生:
4
生:
1
师:
如果从正面和从左面看形状不发生改变,能拿走哪些小正方体?
生:
1
生:
2、4或5
师:
你能最多一次同时拿掉几个正方体,能保证正面、侧面看到的还是
?
师:
如果要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看形状都不变,还能拿走小正方体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呢?
这说明了什么?
生:
这说明了仅仅从一个面或是两个面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只有从三个面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操作,进一步加深理解立体图与平面视图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通过《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老师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操作去探索,自己去获得知识形成的过程。
只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主体性,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只有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彰显数学学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