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517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docx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复习资料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导 言

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

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

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

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

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

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

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

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

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

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或补充了前人之不足,或提出了新的观点,对社会文化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贡献。

从学科史的角度讲,各学派理论都反映了其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以及各学派学者本身的世界观。

二战以后,先前那种在一个时期存在着二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的局面结束了。

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人类学方面的新思潮不断浮现,出现了所谓新心理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文化符号论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另一方面,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査研究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套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研究、社区研究、主位和客位研究等,作为一般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学派均有其实际意义。

四、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

当时,从西方传来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蔡和森可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先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既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上海大学讲授,私有财产和家庭制度的起源‛,后来又把讲稿修订、补充,以《社会进化史》的书名出版。

此书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起

过巨大的影响,

关于后者,西方民族学各理论学派传入我国的途径,一是五四以后一批青年学者如蔡元培、吴文藻、潘光旦、杨堃等,赴欧美留学,归国后利用所在大学和学术机关,宣传介绍西方民族学。

二是译述出版各理论学派的主要著作,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卫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等。

这些书籍的出版,使民族学知识走出了校园和学术机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1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先后传入我国的民族学理论流派有:

进化学派、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法国民族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等。

其中功能学派在我国的传播,可说是后来居上。

五、中国民族学的理论传统

早期留学归国的民族学者,在研究上并未拘泥于各自学派的思想观点。

他们虽在研究上各有侧重,但都能合作共事。

这一特点和优点,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表规尤为突出,往往在一个学术机关或大学兼有出身于不同学派的学者。

尽管如此,由于理论倾向和研究对象或重点不同,总的说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早年留学欧美的学者及他们的弟子,受欧美较早学派的影响,理论上较偏向于历史

学派,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偏重于民族志的描述,亦较重视解释历史,但不太重视理论概括。

这些大学和学术机关多在我国南方,而以中央研究院力量最集中。

另一种则以燕京大学为主形成的研究传统,理论上偏重于较晚传入的功能学派,重视实际应用,研究对象兼顾汉族农村和少数民族。

南北两方形成各自的特点。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学及其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学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得到进一步确认。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把中国各民族首先是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但是,对汉族的研究,特别是对汉族和兄弟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还有世界民族也是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领域。

其次,中国民族学确立了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

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志资料,无不证明民族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寻。

但是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必须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并进行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

对于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精粕。

要认真探索适合中国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要为中国各民族服务,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换言之,必须中国化。

在中国化过程中,通过继承(中国固有的经验)、引进(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和创新,引出新的方法论,则不仅是单向的中国化,而且可对国外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复杂的民族社会做出贡献。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包括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下编为民族学研究方法,括民族学实地调査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方

法。

每章之末附有思考题及主要参考书目。

95

上编 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

第一章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第一节 文化进化论

文化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第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

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在18世纪欧洲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例如,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维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孔多塞,以及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康德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进化观念在西方思想界已造成了一个关于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声势,19世纪的文化进化论,实际上也正是对这些思想家们进化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18世纪,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商人、探险家等为民族学积累了大量资料。

到18世纪,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用比较方法和进化的观点撰写的民族学著作。

这些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无疑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例如:

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等。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整个欧洲思想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者。

如:

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

二、文化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术思想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他们的进化学说,各有特点。

1.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

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前就发表了《进化假说》《进化之规律和原因》,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被达尔文誉为他的先驱之一。

代表作:

《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认为:

和一切生物都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进化一样,人类社会也在同样的原则下,由较简单形式向较复杂形式进化,各文化虽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

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

2.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泰勒被誉为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类早期史研究》《人类学》等。

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

同时代的不同

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他把人类的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并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根据这个道理,泰勒认为,在现代阶段的文明民族中,仍有古代文化的遗存,如:

传说、谚语、风俗、迷信、巫术等。

而这些遗存正是先进社会由落后社会演变而来的证据。

泰勒另一个有名的论断是,万物有灵‛。

泰勒在研究过程中,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宗教信

仰的发展特别感兴趣。

他认为:

处于低级阶段的原始人通过对做梦、晕倒、死亡等现象的探索,

得出了人有灵魂的思想,进而得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世界有阴间、阳间以及鬼神、上帝等比较复杂的宗教观念。

因此,他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后世的宗教正是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泰勒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

第一,提出了,残存法‛,即通过研究当代生活中的古代文化遗存,探索历史发展过程;第二,发展了,比较法‛,即通过对民族志资料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

分类,理清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

第三,在文化先行的研究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3.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

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发表有《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全面表述了他的进化论思想。

他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印第安和世界其他部落以及希腊、罗马等古代史的研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

他的这部著作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赏

摩尔根于1871年发表的《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在本书中,摩尔根通过对原始社会婚姻制度和亲属关系的探讨,发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原则及其普遍发展规律。

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是一本在科学界影响巨大的著作,它受到的赞扬最多、最高,但受到的攻击和批评也最多、最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