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502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docx

历史必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

①根本原因:

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

人民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政治上:

①建立皇帝制。

②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③推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经济上:

目的:

巩固国家的统一

①统一文字。

以秦小篆为准。

作用: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③修建驰道。

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河。

④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

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

⑴表现:

①焚书坑儒。

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关于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

作用: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修筑长城,下令绘制各王室宫殿图样,在咸阳城北的山麓上,逐一仿建。

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⑵影响:

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除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玄武门之际,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

626年登上皇位,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是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

虚心纳谏,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短。

20

思想。

末的原则。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傜薄役。

强调存百姓

作用: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

作用:

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作用: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唐朝的初年,北方的突厥、西部的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629年以后,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2)措施:

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

作用:

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代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

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作用: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③与吐蕃王朝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和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带去了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文化。

松赞干布派贵族弟子到内地学习《诗》《书》。

作用: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措施:

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②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③唐朝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今印尼、苏门答腊)、坲菻(当时的东罗马)遣使来唐,唐太宗复信答礼,回赠物品。

作用: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④对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

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

作用:

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⑤贞观二年,玄奘去天竺取经。

作用:

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外政策的意义:

①对唐朝:

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世界:

在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地吸收汉文化。

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五、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①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

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

②大修大明宫、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

③得痈疮后开始复丹药,649年,51岁的唐太宗因丹毒发作而逝。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进步: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2)局限: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

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少年皇帝

(1)康熙登基之初的背景:

①1661年登基,由索尼、鳌拜等四位老臣为辅政大

臣,满洲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面临的问题: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族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⑤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3)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

康熙却免他一死,禁止诛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和成熟的政治智慧。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①背景:

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抗清斗争而受封的“三大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

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措施:

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三藩。

(2)收复台湾

①背景:

1681年郑克塽继位。

②措施:

任用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原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一举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③意义: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3)三征噶尔丹

①背景:

游牧于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准噶尔汗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

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

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

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

《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

常动摇

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II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

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逻辑学:

出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

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