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918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第三册Word格式.docx

3.法治意识:

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判一判] 

(1)坚持依法治国,要建设法治政府,推动政府依法执政。

(×

(2)要推动政府公正司法、法院科学立法。

(×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辨一辨] 有人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从实际出发即可。

你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②坚持依法治国,还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创设情景]

201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8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2019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海南法治建设、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草案)》等文件稿。

[探究任务]

1.(解释与论证、政治认同)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工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探究总结]

1.从“人治”到“法治”

(1)40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法制的衰败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

“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远意义。

他指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

(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

(5)守法的主体指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

这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

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

下列法治体系中与上述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①法律法规体系 ②党内法规体系 ③法治保障体系 ④法制监督体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知识:

法治体系

事件:

“下列法治体系中与上述材料”

角度:

对应

审材料

党内规章制度建设

审选项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这体现的是法治保障体系;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体现的是党内法规体系。

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合

定答案

B

1.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

C.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

A [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法制建设。

“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的阶段,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C、D观点太绝对。

]

2.法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法治不仅要以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构架作为基础,而且其实现程度又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治不仅为政治建设提供权力运行的规则和依据,而且是政治的规范化表达。

因此(  )

A.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B.要把“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C.要把“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D.要把“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A [题干主要强调法治与政治制度的关系,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主旨。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我国立法法总则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立法法相关规定贯彻了什么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预测与选择、政治认同)贯彻上述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有利于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也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2.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1)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

(2)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

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

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4)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

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

3.坚持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法治应当体现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