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899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文档格式.doc

a m&

afactordrivingfactor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伊始,全球出现了几次大规模并购,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并购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并购中的地位也在逐步的上升。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在WTO出现后世界的关系更为紧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内“走出去”的呼声也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对准海外并购市场。

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企业多次在国际并购舞台上出现,在金融危机后,许多优秀的资产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削减,更是为我国的海外并购创造了机会。

根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称,2012年全球经济依旧低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外投资也下降到2009年低谷的水平,整体降幅达23%。

然而在全球对外投资相对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惊人,在2012年投资总额高达840亿美元的,比2011年增长了近13%,从全球排名第六位一下成为全球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1.2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脚步加快,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途径之一,但由于我国海外并购的起步较晚,缺乏实践经验,海外并购的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

《金融时报》曾报道,就2009年和2010年来看,海外并购失败率达12%和11%,而在同期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失败率只有2%。

虽然有着高失败率,但是在后几年中表现中,海外并购势头依旧强劲。

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我国海外并购驱动因素和我国国情以及发展情况相关性,了解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驱动因素的侧重点,为我国以后的海外并购活动提供帮助

1.3研究意义:

并购的驱动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却又往往决定着企业并购的模式,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从而影响最后的并购效果。

本文希望从源头出发,查找原因,帮助国内企业在以后的并购道路上少走弯路,降低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1.4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将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几种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来研究主题。

具体研究方法运用与技术路线如下:

第二章的理论铺垫中,将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文献理论进行分析和整理;

第三章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并购现状,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与国外比较,找出差异;

第四章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并购行为的分析,分析驱动因素对于公司海外并购行为的影响。

2国内外并购理论

2.1国外并购理论

从1897年到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的洗礼,五次并购各有不同,对于企业并购现象,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很久,理论也相对比较成熟。

这些理论可能有些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理论可能会让研究结果失真,因此在运用这些理论时,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过这些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的海外并购驱动因素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图表1美国五次并购的概况

项目

时间

并购特征

第一次

19世纪末

以横向并购为主,开始实现规企业拓张性发展和垄断

第二次

20世纪初

以纵向并购为主,开始实现寡头行业竞争

第三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到60年代

以混合式收购为主,逐渐开始实现跨国重组,从而向海外扩张

第四次

1981——1989年

海外并购迅速增加,开始出现杠杆并购和敌意并购

第五次

始于1992年

战略驱动下走向联盟,并依然保持海外并购规模,并购更加健康,追求双赢的越来越多

2.1.1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是从企业并购后的效果来看的,这个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后给社会带来一个潜在的收益,即对参与者来说可以通过适当的运营方式来提高各自的效率。

该理论暗中包含鼓励并购行为,其中具体又可以分为,效率差异化理论,非效率管理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多元化理论,策略性结盟理论和价值低估理论。

<

2-3>

2.1.2信息与信号理论:

Desa和Kim(1983,,1988)提出了该理论,他们认为收购活动会散布目标企业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信息,这样便传递给市场参与者一个信号,表明企业未来价值可以提高,促使市场对目标企业重新评估。

信息与信号理论试图说明为何无论并购是否成功,目标企业的股票价值在收购中总是被提高。

4-5>

2.1.3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就经济理论认为,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可以扩大利润,降低成本。

而规模效益通过兼并形式来实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兼并,另一种是纵向兼并。

横向兼并主要是加强一种产品的规模,降低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负面效应。

而纵向兼并是将各种生产流程纳入一个企业,节省交易产生的金额。

该理论还认为,企业通过兼并扩大了规模不仅可以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生产服务,同时也能更加适应市场的多元化。

2.1.4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在企业兼并竞争者后,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就归兼并企业所有,从而达到将竞争者排挤出去的目的。

通过这种形式,企业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

威廉姆森认为:

企业持续购并,并借此来扩张规模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追求、维持和加强他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2.1.5经理主义和自负假说:

缪勒在1969年曾提出经理主义,又称为管理者主义。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者之所以热衷并购,是希望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而公司的规模又往往和管理者的薪酬挂钩。

管理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容易产生并购行为。

在缪勒之后,罗尔在1986年又提出了“自负假说”。

该理论以市场是高效率运行为前提的,企业的决策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未来预期太过乐观,导致并购了没有价值的企业。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市场是高效率的这个假设难以实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并购动因。

2.2国内并购理论

1.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之中以国有企业为代表,据商务部2012年统计,我国重要能源超过50%依靠进口,主要包括石油以及各类常规矿产资源。

<

11>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也发布报告称,2009年-2011年中,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和数量分别占国内企业总量的88.4%和56.4%<

12>

,另外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占用量较少,因此在这几年的并购案例中可以发现国企在海外并购的企业大多是以资源型为主。

付铁铮<

17>

就认为海外并购与国企国际竞争力没有明显关系,更多的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虽然有国家作为后盾,但问题依旧不少,徐雅萍认为我国央企在并购时,目标企业规模过大,在涉及并购金额超过5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例几乎都失败了,并购时更应该采取渐进式的策略。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战略实施和利益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并购的往往取决于企业的文化,资本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

18-22>

李自杰,李毅,曹保林<

23>

,通过归纳海外并购案例发现,海外并购主要分为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2007年之前,企业的并购主要是市场导向型,而在2007年之后并购从市场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说明国内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核心技术对于一个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力的作用。

虽然跨国并购看起来对于企业有许多好处,但是并购背后依旧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法律,融资途径,制度,文化,管理差异等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24-26>

3.规避贸易壁垒,扩展市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各国纷纷拿出了救市方案,可是其中也带有一些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比2008年翻了一倍。

李辉<

27>

在例举中国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时就指出,金融危机后,无论是实体资产还是金融资产都给中国提供了并购的机会,鼓励中国企业多多“走出去”,同时也是为走向国际化的途径之一。

3国内海外并购现状

3.1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

我国的海外并购活动产生于20世纪后期,主要是选择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探索尝试。

20世纪80年代-1996年海外并购事件

图表2

并购时间

并购事件

涉及领域

1984年

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共同收购香港康利投资有限公司

能源资源

1985年

首钢收购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权益

1986年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加拿大当地公司联手并购塞尔加纸浆厂

1988年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并购美国太平洋炼油公司50%股份

1989年

中信收购香港电讯20%股份

通讯

1990年

中信香港集团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富泰发展

航空

1992年

首钢收购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

1993年

中信澳大利亚公司收购澳洲麦多肉类联合企业

食品

1996年

中信西林公司与两家新西兰公司收购新西兰林业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并购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

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是首钢收购秘鲁铁矿事件。

1992——1993年,秘鲁铁矿公司像私有化的转型,首钢集团花费了1.18亿美元,收购了其98.4%的股权并取得了670平方公里的矿区内,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其它资源的采集,勘探权利同时,根据合同,还拥有了了采矿场,球团厂,自备电厂,海水淡化厂,运输设施等主要工业设备和辅助设备。

它既是我国第一家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这次较为成功的海外投资经历,不仅为我国能源资源提供了支持,同时也积累的一定经验,为后续的并购提供了支持。

从上述并购事件来看,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海外并购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并购次数少,规模小。

联合当地企业或者联合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多次发生。

收购权益以及股份没有超过半数的较多。

投资金额不大,最大的并购案——首钢并购秘鲁铁矿的并购金额在1亿美金左右。

二.并购主体单一。

其行业主要包括钢铁,石油化工,电力,航空,而当时进行海外并购的公司大多是我国大型央企,例如首钢,中国化工等都具有垄断性质。

三.投资目标单一。

从并购目标来看,当时海外并购主要关注的领域是能源资源和航空,投资地区主要分布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投资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

3.2发展阶段(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