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索耶历险记》小引子中马克·
吐温这样说道:
“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可是我希望成年人并不因此而不看它,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他们有时候干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
”[1]两部小说自诞生以来,在美国既受到孩子们又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并且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家自己对《汤姆·
沙耶历险记》比较偏爱,认为它比《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伟大。
但一般的评论和看法却和作家不一样,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是说《汤姆》一书“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誉”,而《哈克》一书乃是“他名垂青史之作”。
要想知道评论界与作者之间的矛盾就应该先从两部著作本身着手。
[2]
1.1马克·
吐温的写作特点
吐温的短篇小说,例如《竞选州长》《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百万英镑》等主要以幽默为主。
而这些幽默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轻松诙谐的幽默。
这个层次的作品往往浅显易懂,令人非常容易就被他的幽默所吸引。
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做出一些傻乎乎的事情或者让人难以想象的夸张的事情。
例如《我怎样编辑农业报》中的主人公竟然在一份专业的农业报纸上建议小孩爬上萝卜树去摘萝卜(谁都知道萝卜是长在地下的„„)。
第二个层次是会心一笑,有益健康的幽默。
这个层次的作品需要读者对现实生活有一些体会。
在这个基础上去读,就会会心一笑。
因为这个层次的作品往往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一个事件。
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小说中的情景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会觉得好笑。
可这个层次所揭露的一些社会现象会比第一层次更加深刻,令人反思。
第三个层次是黑色幽默。
所谓的黑色幽默即用诙谐的文字来揭露社会中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个层次的小说与其说是幽默小说,不如说是讽刺小说。
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往往是一些悲剧故事,让人无法笑出来的故事。
同时,很多的小说所涉及的问题都是非常深奥的,非常现实的。
如果读者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社会与生活没有一个较深的思考,往往无法读懂这一层次的小说,会觉得它们平淡无味。
例如《自由之邦》中所描写的侨居美国的一个中国人的经历。
抨击了当时美国所谓的“自由”与“开放”。
吐温的这些幽默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幽默的背后还带有讽刺。
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揭露了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或者揭露了人性的污点。
而马克·
吐温在表现这些的时候,大多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这些现象与污点放大了,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觉到。
从而达到笑过之后能够有所思考的目的。
吐温的长篇小说也是具有特色。
他的小说具有“无结构”的特点。
这个特点在其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即情节结构有些脱节,连接不完整,有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写作方法却意外的达到了另一个效果,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展现自然完全,没有假惺惺的感觉。
正如汤姆索亚一样,在他身上,几乎每个男孩儿都能找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比如爱面子、想冒险、对爱情的懵懂以及小团体等。
这些种种特征都给人一种真实感与亲切感。
这是许多小说所不具备的。
除此之外,他的有关人的发展的小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专注于“童年”这个主题。
这点令他的小说屹立于众多小说之中。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多数写人的历史发展的小说都是完整的描述一个人的一生。
比如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或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然而,马克·
吐温的这类小说则专注于人物童年的描写。
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对童年的描写。
在描写的过程中,马克·
吐温会从中映射出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不经意的对比,来赞美小孩的天真,率直与诚实,批判成人社会的虚伪与丑恶。
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第二章的内容就揭示了工作与娱乐的关系。
这显然不是一个小孩所能想到,而马克·
吐温却在小说用小孩儿的身份来揭示了这两者的关系。
第2章马克·
吐温小说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2.1《汤姆•沙耶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汤姆•沙耶历险记》:
顽童汤姆•沙耶受罚刷墙,他却把“专利”让给别人;
他结结巴巴只背得上几节圣经,却领了背二千节的奖,大出风头。
他还和两个朋友离家出走,到荒岛上去做“海盗”,家人以为他们葬身河底,他们却出现在为他们举行的葬礼上。
后来汤姆和流浪儿哈克还破了一个杀人抢劫案,碰巧在山洞里得了一大笔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寡妇达格丝把哈克收养下来,教他讲究“体面”和“规矩”,哈克的父亲是个酒鬼,回来纠缠哈克。
哈克拾到了一只木船逃走了。
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哈克遇见了黑奴吉姆。
中途哈克和吉姆失散。
一个绅士收留了他。
这位绅士与另一位绅士结成世仇,互相斗殴。
在一个苇塘的后面,哈克遇见了吉姆。
后来吉姆被抓。
恰巧,哈克遇见了汤姆。
他们救出吉姆后,波利姨妈带来了一条消息:
吉姆自由了。
姨妈想收留哈克,可哈克认为:
“那种事我可实在是受不了。
”他准备再过自己的流浪生活。
从内容上看,两本书是姊妹篇。
看得出《哈克》是《汤姆》的续。
从情节上看《汤》一书更为轻松活泼,结局两个小男孩大发横财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收笔。
而《哈》一书中的哈克显然对“死”这一话题极为敏感。
哈克在寡妇家时睡觉前感到“只觉得寂寞孤单,真是恨不得死去的好”。
全书中多次描写到肃杀荒凉的景象(如密西西比河两岸的荒原),以及惨无人道的场面(如两家绅士射杀私奔子女)。
都让人觉得《哈》超越了孩子的故事,也不光是给孩子看的书了。
它是密西西比河上的《奥德修记》,还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逃亡“黑奴”形象。
作家视他为一个真正的人。
《哈》将《汤》一书中的反种族歧视观念进一步加强深化了(作者在《汤》中曾特别强调过:
普金森家如果有条叫吉姆的狗便称其为吉姆•普金森,但如果有个奴隶叫吉姆,便成其为普金森家的吉姆)。
因此评论界认为《哈》比《汤》更伟大。
但谁没有过陶器可爱的童年呢?
马克•吐温在《汤》中明显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深情怀念。
就像哈克在《哈》开头就说:
“你要是没有看过一本叫做《汤姆•沙耶历险记》的书,你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
不过这没有什么。
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大体上讲的是实话。
有些事是他生发开来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是实话。
不过,实话不实话算不了什么。
我没有见过从来没有撒过一回谎的人……”如果马克•吐温先生的初衷是写一部童年回忆录的话,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童年纪事中有《哈》中的残酷情节。
我想这也许就是马克•吐温先生偏爱《汤》的原因之一吧。
2.2小说内容的共同点——作者儿时生活的复活
从内容看,这两部儿童小说具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
作者在《汤姆·
索耶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
“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是《汤姆·
索耶历险记》的延伸,延续了《汤姆·
索耶历险记》的故事及其写实风格。
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
“如果你没有读过《汤姆·
索耶历险记》,就不会知道我是谁,不过那也无关紧要,这本书是马克·
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基本都是实事,也有些事情是他杜撰的,但大部分还是真事”。
实际上,这两部小说复活了作者儿时的生活。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在两部作品里交叉出现:
汤姆在《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过,而哈克也在《汤姆·
索耶历险记》中露过面。
2.3不同的主题——“最受欢迎”与“不朽”之别
然而从小说创作的主题来看,两部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汤姆·
索耶历险记》是一部完全为孩子们写的小说,它充分表现了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欢乐、恐惧、追求刺激的特点,对儿童天真、活泼、自由的性格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儿童小说,没有多少单调的道德说教,寓意过于简单,所以创作主题不够鲜明,缺乏深度,它的娱乐性要强于思想性。
另外,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几乎完全是叙事,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故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在结构上显得不够连贯,没有什么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
从艺术上看这是它的缺点,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它的优点,因为这种结构十分适合孩子们阅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汤姆·
索耶历险记》自出版后一直是儿童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
虽说前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自由而斗争。
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出色的儿童小说。
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十分成功的。
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
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
如果说汤姆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
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
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
长句极其少见,句子多为简单句或并列复合句,有时甚至不合语法规则。
而且字句和结构重复出现,使文字生动活泼,获得回旋复沓、蕴涵幽深的效果。
“他是美国第一位以创意运用方言,故意破坏英语幽雅的文学风格的作家。
此书中同时使用了几种美国南方方言,黑人吉姆的话则是使用黑人口语。
”[3]马克·
吐温的风格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先河,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著名小说家如舍伍德·
安德森、欧内斯特·
海明威、威廉·
福克纳和杰·
大·
塞林杰等,都是马克·
吐温的后继人。
T.S.埃略特与埃兹拉·
庞德等人的诗歌语言也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不能说同马克·
吐温的文风无关。
[4]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
书一打开,就读到哈克、汤姆等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
可是最终“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作那样罢了。
”[5]可这“当作那样”的幽默,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开拓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多么使人神往。
吐温对历史真实的描绘通过一幅精彩的画面而表现了出来,其对于时代生活的细节的极端重视使人惊叹,跟我们心目中的杰克逊时代的美国非常吻合。
哈克是放在现实主义的天地中加以描绘的,这个天地充满历史感,是历史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写的是十九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的美国。
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的理想,他们的希望及其潜在的梦想,可以从我们传统的英雄哈克的性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