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442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Word格式.docx

我现在讲“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不是要对“国学”本身进行深入的阐发,而是想站在现代语学的基点上,观察国学精魂对于中国现代语学发展的价值。

学问是相通的。

我相信,中国现代语学可以如此,中国其他现代学问大概也可以如此。

  一、国学的定格和涌流

  站在现代语学的时间位置上审视,国学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

  我们应该知道,国学已经定格在了中国历史的框架之上。

这是国学“静态”的一面。

  就语言学而言,属于国学范围的,主要有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

在离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西周的国学建在国都里。

上学就读的子弟,八岁进小学,学习时间为七年;

十五岁入大学,当时称为“太学”,学习时间为九年。

学生入小学,从识字开始,最基本的课程便是文字学。

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条例,叫作“六书”。

小学里,要教“六书”。

由于文字学跟小学存在这种联系,便很自然地形成一种借代用法,“小学”被用来代指文字学。

后来,到了隋唐,“小学”范围有所扩大,把训诂学和音韵学也包括了进来。

这也很自然。

因为,文字学不仅研究文字的形体结构,而且要研究字义和字音,这就关联到了训诂学和音韵学。

那么,中国的现代语言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从基本倾向上看,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根据汉语情况略加增减修补,建构了汉语语法学体系。

这部著作的出版,成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百余年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中国的语言学经过多次分分合合,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形成了四大分支。

其一,汉语汉字研究,一般统称为汉语言文字学;

其二,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一般统称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三,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通常简称为民族语言研究;

其四,外国语言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属于外国的种种语言。

四大分支内部,又分别包含不同层级的学科,如果算到现代汉语语法学这一级,研究领域便有数十个之多。

国学意义上的文字、训诂、音韵等,都已为第一分支所包涵,成了汉语汉字研究的部分内容。

这就是说,作为传统语言学的“小学”,已经退出中国现代语言学结构系统,成了一个历史概念。

  然而,我们更应该知道,国学精魂一直涌流在中国文化承传的长河之中。

这是国学“动态”的一面。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平津馆丛书本)

  国学精魂何在?

国学有反映民族性格特征的朴实学风,我们一般理解为“朴学精神”;

国学有反映民族认知结晶的深刻学理,蕴藏量大,开掘空间广阔;

国学有多方面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世人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奉献了极其宝贵的论断。

这三者共同显示了中华学术文化的“根”,体现着中华学术文化的“源”,绵延着中华学术文化的“流”。

  在实际工作中,搞现代研究的人,不可能断离与国学研究的联系,这正是国学动态性影响的实据。

我说个小故事。

前几年我到某地开会,会后十来个朋友一起来到当地出名的一个饺子馆。

饺子各种各样,服务员一样一样地上。

最后一道饺子,每个只有豌豆那么大,服务员把它们放到火锅里,让顾客们自己捞。

很有礼貌的服务员小姐,站在桌子旁边,甜美地“做广告”:

“捞到一个,一帆风顺;

捞到两个,好事成双;

捞到三个,三羊开泰;

捞到四个,四季常青;

捞到五个,五谷丰登;

捞到六个,六六大顺;

捞到七个,七星照耀;

捞到八个,八仙过海;

捞到九个,天长地久;

捞到十个,十全十美。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下来。

有悬念了!

火锅里滚动着的那么小那么轻的饺子,哪能容易捞到?

别说捞到十个九个,即使捞到三个两个,也极困难。

这时,大家很自然地特别关心一个问题:

要是一个也捞不到,怎么办?

看到大家都急了,服务员小姐才笑吟吟地说:

“要是一个也没捞到呢?

好呀,无忧无虑!

”(哄堂大笑)老实说,这道饺子并不怎么好吃,然而,却让大家像玩游戏一样,吃得兴高采烈,笑逐颜开。

这件事反映的是纯语言问题吗?

不,这里负载着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

这只是现代汉语的问题吗?

不,要解释好这里的语句,需要古代汉语的知识,需要国学的知识。

  二、朴学精神的传承

  “朴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

儒林传第五十八》中汉武帝和倪宽的对话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

“朴学,朴实的学问。

后来特指清代的考据学。

”且不管其特指义,朴学精神表现为质朴、实在、讲实据、求实证,是国学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学风。

如何传承朴学精神?

我这里只说一点:

要充分占有材料,据实思辨,不应疏而漏之。

  比如数词“三”,别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字,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可以做出这样那样的文章。

仅以“定数和约数”、“统数和序数”两个问题来说。

  首先,应该知道“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

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

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

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

清代学者汪中写了一篇《释三九》,他说: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为数;

故三者,数之成也。

”这一点,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形态。

但是,从现代汉语看,约数“三”是否都跟“多”相联系呢?

不一定。

有时反而表示“少”。

比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同是“三X两Y”,“三心二意”表多,“三言两语”却表少;

“三番两次”表多,“三拳两脚”却表少;

“每天三碗两碗地吃肥肉”表示多,“每天只能赚到三块两块钱”却表少。

显然,规约“三”的多与少,还有别的因素。

这就是:

跟“三”发生联系的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认知。

只有认识这一点,对“三”的了解才能深化一步。

三羊开泰

其次,应该知道“三”或者表示统数,或者表示序数。

统数是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包括定数和约数;

序数是表示次序先后的数。

到底是表示统数还是表示序数,有时要结合特定的句域管控才能判定。

比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孔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其中的“三”是序数;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其中的“三”却是统数。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有的时候,解释某些词语,比如“三羊开泰”,需要懂得统数和序数之间的转变关系。

“三羊”怎么“开泰”?

反过来说,“开泰”怎么会跟“三羊”联系起来?

原来,“羊”由“阳”演变而来。

《易》中泰卦,下为三阳,表示阴消阳长,冬去春来。

“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

利用同音关系,把“阳”变换为“羊”,可以增强言辞的语用价值。

年历上,贺年片上,工艺品上,三羊组画,比“三阳”更具体,更形象,更有动感,因而更具感染力。

怎么理解泰卦中的“三阳”呢?

按古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由于农历每年冬至那一日之后白天渐长,古人便认为冬至日标志着“一阳生”,而农历十二月是“二阳生”,新年正月便是“三阳生”。

等于说,一过冬至,第一次阳气生发;

进入农历十二月,第二次阳气生发;

一到新年正月,第三次阳气生发,于是万事顺遂,安泰吉祥。

可知,“三羊”(三只羊子)里的统数“三”,原本是“三阳”(第一、二、三次阳气相继生发)里的序数“三”。

只有不仅知道从“阳”到“羊”的同音借用关系,而且知道连带而引发的从序数“三”到统数“三”的转化关系,才能透彻地理解“三羊开泰”。

  吕叔湘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

“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

洗尽铅华呈本色,梳装莫问入时无。

”写诗时,吕先生已经将近90高龄。

这位中国语学巨擘,他所希望的,正是承传一种“朴学”的学风。

我想,这是一种“言传身教”吧?

  三、“辞达而已”的启示

  子曰:

“辞达而已矣。

”朱熹《论语集注》:

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孔子大词典》:

孔子认为辞的作用在于言事,因此辞不贵多,亦不贵少,皆取达意为上。

我以为,从蕴含量之丰富看,“辞达而已”应是反映语言应用发展规律的一条深刻学理、一个基本原则。

如何认识这一学理和原则?

我分两个大方面来讲。

  第一大方面:

人们的语言运用,无处不体现“辞达而已”的原则。

举些例子,略说三点。

  首先,精准贴切的表达,是“辞达”。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贾宝玉挨了他父亲的一顿好打,躺在床上不能动,薛宝钗跑到怡红院去看他,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这里的“我们”是谁?

就她自己。

她是一个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复数形式?

少女心态,不好意思嘛!

“我们”二字,够精准的。

(笑)曹禺的《雷雨》中,“劝药”那场戏里,周萍和周冲在父亲的命令下,劝繁漪喝药。

周萍说的是:

“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说的是:

“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冲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形式,在那个家庭背景下,符合母子关系;

而周萍则“低声”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一般形式,不自觉地流露了他与繁漪二人之间关系的暧昧。

作者选用“你”和“您”,达意传情,可圈可点。

  其次,夸张铺排的表达,也是一种“辞达”。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假若你去当家庭教师,你当然必须告诉人家的孩子,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

然而,你不能据此而否定李白的诗句,说老李缺乏地理知识,“黄河之水”不是“天上来”的!

(笑)杜甫《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沈括按这个直径和长度计算了一下,然后说:

“无乃太细长乎?

”(笑)如果这么做,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岂不也要问:

“无乃太长乎?

  再次,模糊概略的表达,也是一种“辞达”。

《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2期有一篇《打火机》,写一位女士野外游玩,喝了一大瓶水,想要小解,可是没有厕所。

怎么办?

“看看四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不见牛羊,好在也不见人,余真一猫腰钻进了草丛,回归大自然。

”这么写,不仅“就地小便”的意思清楚了,而且显得特别有风趣!

(笑)语言不是数目字,说话不是做算术。

冯德英《苦菜花》里有这么一句:

“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两个挑柴的。

”难道挑柴的不是人?

有一首歌,开头一句就是:

“世上只有妈妈好。

”难道爸爸不好?

钱钟书《围城》里有这么一句:

“苏小姐脸红,骂她:

你这人最坏!

”难道真的是她最坏?

电视剧《都市放牛》中,南瓜买了一件小礼物送给喜妹,喜妹赌气说她想要金的银的,南瓜可怜巴巴地解释:

“喜妹,你知道我没钱!

”这里的“没钱”就是钱少、钱不够的意思,喜妹一听就懂。

要是南瓜说:

“喜妹,你知道我钱少!

”这是不是很别扭?

(笑)“秃头”就是没头发,也是个模糊概念。

不要以为凡是“秃头”就一定一根头发也没有。

远看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