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8143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2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图二 战国时期贵族

 的铁制农具 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思考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 

(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赋税改革

(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2.卿大夫夺权

(1)概况:

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

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和作用:

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

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但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深度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战国初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

齐语》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答案 内容: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 初税亩,初者何?

始也。

税亩者何?

履亩而税也。

——《春秋·

公羊传》

材料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

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

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

答案 鲁国。

目的: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变法

(1)内容:

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贤才。

②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尽力耕作。

③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④制定《法经》,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2)作用:

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楚国吴起变法

①令贵族移民充边,削弱他们的势力。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官。

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韩国申不害改革: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加强君主集权。

[特别提示]

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归纳比较]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式类似: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

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材料一 《史记·

管晏列传》曰: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

其原因如何?

答案 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

改革。

原因:

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

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材料二 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

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案 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

内容:

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剥夺民众基本民主权利。

③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课堂小结

1.《国语》载:

“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祭品,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

A.齐国和鲁国B.魏国和鲁国

C.鲁国和楚国D.齐国和楚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春秋时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所以选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解析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4.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

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

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改革变法运动的理解能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  )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

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

解析 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材料二 春以蒐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材料三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

管晏列传》

材料五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

宪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二,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据材料四、五,说明管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 

(1)在整顿旧制的基础上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强了士兵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冲击了分封制度。

(4)管仲改革,一方面增强了齐国的力量,使齐国不用大动干戈便成就了霸业;

另一方面,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解析 回答第

(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这实质上是对内政的改革。

回答第

(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叙述的是管仲对军政的改革,通过改革,士兵的凝聚力增强。

回答第(3)问,要注意利用材料三中的“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百王礼乐散寒烟”说明分封制度遭到冲击。

材料四直接反映出管仲改革取得的成效,材料五从侧面说明管仲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据此即可回答第(4)问。

[链接阅读]

春秋时“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提示 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大量增加的情况。

这也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

解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解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