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89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探究性问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富民”。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E、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

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5、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

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

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6、“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试分析两者关系。

孔子的“德治”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哪些启发和借鉴?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

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7、【原文】2·

3子曰:

【原文】3·

14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

25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原文】16·

2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12·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原文】1·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性、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的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9、12·

1颜渊问仁。

”颜渊曰:

17·

11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10、“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

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

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讨之”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

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

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12、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不超过100字)(《知其不可而为之》)浙江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人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13、

(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问题: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浙江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