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877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Word格式.docx

全站仪,水准仪。

其它:

脚架,棱镜,三脚架,因瓦尺等。

3.监测原理和方法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置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

3.1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根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路线,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3.2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或全站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成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仪器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垂距E值,某监测点本次E值和初始E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4、监测点的布置原则及测点的设置

4.1、布置(bù

zhì

)原则

4.1.1、符合(fú

)有关规范及设计技术要求

4.1.2、《建筑(jià

)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4.1.3、《工程测量(cè

liá

ng)规范》GB50026-2007

第2页共7页

4.1.4、《建筑基坑(jīkēnɡ)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2、基准点的设置

位移观测为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位移测量。

精度要求高,观测时间长。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要求,为减少测量误差,位移基准点应布设在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区域之外。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基准点具有稳定性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本次监测拟位移观测基准点设置8个。

基准点设置在不易受沉降及施工影响的地区,为保证基准点能够长期使用,采用Φ18钢筋埋入地下,埋深不少于1.0米,四周采用混凝土固定,并砌筑保护井,钢筋裸露出1-2公分,在裸露的顶部设置十字标识。

4.3、位移点的布设

4.3.1、基坑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在基坑周圈围护顶面上布置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号1―8,测点间距20内米。

5、测试精度要求

5.1、水平位移监测

5.1.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

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

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5.1.2、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jiāncè

)精度按照(à

nzhà

o)围护墙(坡)顶水平(shuǐpí

ng)位移报警值不得(bude)超过表1的临界值。

如超过及时(jí

shí

)报警:

 

第3页共7页

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按基坑监测规范及设计要求)

设计控制值(mm)

≤30

30~60

>60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1.5

≤3.0

≤6.0

注: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

5.1.3、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

5.1.4、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等的规定。

5.2、竖向位移监测

5.2.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5.2.2建筑物监测点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不得超过表2的临界值。

如超过及时报警:

表2监测点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mm)(按基坑监测规范)

竖向位移报警值

≤20(35)

20~40(35~60)

≥40(60)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3

≤0.5

1.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2.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5.2.3、地下(dì

xià

)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

5.2.4、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fú

)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2.5、各等级几何水准法观测时的技术要求(yāoqiú

)应符合

第4页共7页

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jì

shù

)要求

基坑类别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级基坑

DS05级别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级基坑

DS1级别及以上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级基坑

DS3或更高级别及以上的水准仪,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5.2.6、水准(shuǐzhǔn)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位置和方法要求与5.1.1相同。

5.2.7、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六、监测频率

6.1、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6.2、工程监测工作(gōngzuò

)应贯穿于基坑工程(gōngché

ng)和地下(dì

)工程施工全过程。

6.3、监测(jiāncè

)项目(xià

ngmù

)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

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表:

监测阶段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阶段

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每1天监测一次

底板浇筑后七天内

每2天监测一次

底板浇筑后七天至十四天

每3天监测一次

底板浇筑后十四天至二十八天

每5天监测一次

底板浇筑后二十八天之后

每10天监测一次

第5页共7页

每次观测的结果通报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1.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2.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3.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4.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6.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加密监测其结果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6.4.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6.4.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6.4.3.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6.4.4.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6.5、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6.6、监测(jiāncè

)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bù

shǎo)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wěndì

ng)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两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内的正常使用。

7、监测(jiāncè

)人员

根据规范要求,整个监测过程中,采用固定测量(cè

ng)人员4名,固定同一测量仪器及固定观测线路进行监测。

8、报警值的要求

8.1、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HX-ZY-TG-10

2011版第0次修订

2011.04.18

第6页共1页

表报警值要求

监测项目

日报警值

累计报警值

特别说明

垂直位移

5-8mm/天

20-25mm

此报警值为规定报警值,现场可根据四周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若出现一场情况或突变加密监测

水平位移

10-15mm/天

8.3、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

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

8.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

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8.4.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8.4.2、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shè

nlò

u)、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8.4.3、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bià

nxí

ng)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8.4.4、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pà

nduà

n),并进行加密监控。

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9.1、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计、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biǎodá

),及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

9.2、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

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kè

guān)、真实、准确、及时。

9.3、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

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9.4、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7页共7页

9.4.1、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

9.4.2、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9.4.3、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

9.4.4、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

9.5、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

9.6、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