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4597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国务院19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45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6.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1808万标准箱增长到2907万标准箱。

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

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总吨位49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总吨位869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5926家,船舶代理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69377人。

  2.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重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

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4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4.6亿吨;

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标准箱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2062万标准箱。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12.5米;

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

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8110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974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由560公里增加到775公里。

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了“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

“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它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

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414公里,建成“2主3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

“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了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

建成服务于洋山港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

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

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了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

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2400架次起降。

两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4134万人次和221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188万人次和371万吨。

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

浦东国际机场连续三年货邮吞吐量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

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列国际机场协会(ACI)全球排名第20名,首次进入前30名排行榜。

  3.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开展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

“十一五”期末,在沪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1000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

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了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

开展了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

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印发《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1057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

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沪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

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了“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

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

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了“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

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

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了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

推进实施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了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

实施了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了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实施了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了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了口岸水域通航环境;

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网络,提高了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

发布了《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800吨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国发19号文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22亿元人民币;

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

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了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了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

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

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保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区开展业务。

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颁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了多批次交易。

  6.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

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提高了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日益频繁。

2010年,上海港邮轮靠泊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

进出境旅客266865人次,其中母港邮轮170240人次,访问港邮轮96625人次。

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代理、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

2010年10月,上海始发经厦门至台湾高雄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市场份额。

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吨位1210万吨。

  8.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了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

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了《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了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

建立了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

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增强了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

洋山港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