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944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第一节人类的实践与世界的辩证性第二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范畴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三节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

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教学难点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节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节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五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第三节人的发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使他们能够科学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17号文“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和广东高校2003年新版教材重新制定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授课大纲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要解决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和哲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作用等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集中在对两大阵营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的理解上,同时对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也要做系统的概述。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要通过整体性的概述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中叶产生的必然性,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问题要通过联系实际去分析和把握;

介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注重从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工夫,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许多概念学生在中学的政治课已经有接触,重点是如何讲深将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中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分析,无论是讲授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是分析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中国化的问题,都要求有整体的把握。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演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通过对唯物论物质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分析,说明人类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总和中的抽象”的产物,只能是物质的共性的概括,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质观的同异。

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上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特别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对于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从学生的思维和理解的情况看,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节主要讲授意识产生的根源、本质与作用。

第三节重点讲授人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第四节应该作为本章的结论讲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最后的逻辑归结得出的结论。

(二)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是出发点,也是理论难点。

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的讲授,再展开对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的诠释,从理论的逻辑上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通过第三节了解人类通过实践环节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二章的教学难点相对集中在第一节对物质的概念、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和时空的绝对与相对的原理的把握上。

讲授的过程应该结合科学发展的新材料要展开。

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2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形式

3物质世界的特性

1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二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起点,掌握这一特征是学好本章理论的思想基础,讲授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加深学生对普遍联系与无限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理解。

第二节要从理论上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进行梳理,首先是质量互变规律,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是理解和把握整个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特别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如何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是本章重点问题的实质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联系社会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三节重点讲授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和系统的思想,特别是系统观点对辩证法的深化和丰富。

(二)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出发点,在第一节要联系实际进行发挥,注意理论的把握和联系实际的发挥。

第二节难点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基本属性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意义,同时注重辩证否定的分析法中重点说明事物的发展为什么往往都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并联系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进行阐述,说明这是由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次向对立而转化所决定的。

第三节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时和教学计划适当调整。

第一节人类的实践与世界的辩证性

1唯物辩证法与人类的实践

2世界的普遍联系

3世界的辩证发展

第二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对立统一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范畴

1对事物进行侧面认识的范畴

2对事物进行过程认识的范畴

3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的范畴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一节重点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唯心论与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比较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础与本质的原理。

第二节主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本质,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的意义。

第三节重点讲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非理性因素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两部分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要注意几重关系的把握。

第一是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内容的纵深发展。

第二是在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同时着重强调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三是通过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两重性的原理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意义。

加深对科学认识和发展过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的理解,深化对实践标准的正确理解。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一般认识的开展过程

2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3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第三节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

1真理过程的相对与绝对的矛盾

2实践过程的真理与价值的矛盾

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

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

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

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

1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纽带

2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3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1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经济结构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与要素,着重说明生产力的客观标准是劳动工具,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两者共同构成社会结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