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2848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重修后的墓道祭享有堂,墓道有门,植以松桧,缭以围墙,规模甚大,成为泸州一大名胜。

  现在,包公墓已迁移到合肥市城南包河南畔,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占地面积3公顷,园内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

墓园南临芜湖路,北近包河边。

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

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

  该墓园于1985年10月破土,1987年9月竣工,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历时近两年。

  进入墓园大门,一方高大的壁照首先映入眼中,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该字乃是著名书法家方绍武所写。

这方照壁乃是安徽目前最大的照壁。

  一条神道穿过神门,直通享室,神道二旁乃是石人石马等石刻群。

神门后是享堂,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

这里是后人祭拜包拯的地方。

  享堂之后是包拯的坟墓,石龟背驮墓碑,碑上刻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之墓”。

看来包拯官阶最高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务院副。

  包公墓绿树围护,青草覆盖,显得肃穆、威严。

  我是在《七侠五义》、《小五义》等武侠小说中知道包公的,乌盆鸣冤,齐天庙遇李娘娘等故事伴着我走过了童年的时光。

如今,站在包公墓前,一桩桩有关于包公的故事、传说纷纷涌上心头,敬畏之情油然而起。

  在包公墓园内除了包公墓以外,还有附葬区和包拯墓室。

附葬区有包拯的夫人董氏及嫡系子包繶和其孙墓葬,共五座。

包拯墓室位于墓冢正下方,包拯遗骨就安放在金丝楠木棺具内。

墓前置包拯墓铭,铭文石刻三千二佰余字,乃是其同僚吴奎所撰写。

墓道进口朝北,自北向南再往东弯就是墓室。

  墓道二侧石壁上刻有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和“接迎图”,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口齿清楚,态度和蔼,举止大方,对其讲解的内容十分熟悉,有问必答,并在其中插入一些传说和历史掌故,娓娓道来,游者听来十分满意。

  包拯为何被谥为孝肃?

据讲解员解释,孝为孝敬父母。

包拯在29岁中进士,但因母年迈而供养母亲,至母亡又守孝三年才出门做官,此时已39岁。

而肃的意思是忠直无畏,孝肃则为忠孝二全的意思。

  安放包拯遗骨的棺木乃是用金丝楠木制成,据说甚为珍贵。

当时工作人员听说福建有该木,就派员前往福建寻找。

福建某山林承包者闻说迁移包拯墓需该木,就不顾年老体弱,带领子孙山上伐木,并免费赠送给墓园,结果仅用了九百多元钱就制成了棺木。

恰巧,该承包者也是姓包,一时传为佳话。

  出包拯墓向西就到包公祠。

包祠始建于1066年,但也屡建屡毁,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

晚清其间,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包公祠,如今的祠堂建筑就是由李鸿章当年修建的。

因此在合肥流传了这么一句佳话:

“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坐北朝南,虽不是很大,但四面环水,风景秀丽,徜徉其间,另有一种风味。

包公祠四周由运河围绕,为包公祠的护“祠”河,称为包河。

  包公祠主殿内放置包拯铜像一座,略清瘦,长须,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样油黑锃亮,额有月牙。

据说,生活中的包公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

  写着“色正芒寒”的楹匾悬置在包拯铜像的正上方。

左侧放置着御赐的龙头、虎头、狗头等三口铡刀,当然这些铡刀只是重修包公祠时的仿造品而已。

  包公祠左边是徊廊和水榭,右边有一口“廉泉井”,据说若贪官污吏或为人心术不正者,若饮用廉泉井之水,将上吐下泄。

后人为了保护廉泉井,在廉泉井处盖了一座八角亭,名曰廉泉亭。

我往井里看了看,没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也不敢取而饮之。

万一不干不净,上吐下泻事小,被人以为心术不正事大。

  据说,在于宁波的包氏一脉,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船王包玉刚。

他们留存下来的家谱和埋在包公墓的家谱一字不差。

原因是包氏这支血脉的祖先,当年被任命到浙江去做官,后来南宋灭亡。

这些人沦为百姓,以商为主,不仅躲过了这场恶运,就连家谱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浙江出土的家谱和包公墓里的家谱,可以说是1020__年来发生的家谱流传奇迹。

  人们歌颂包拯的铁面无私,乃是对正义和公平的一种企盼。

也是弱势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不畏权贵者为民做主,抑制豪强,还百姓以公道。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2

  包公1062年病逝,1063年葬于合肥大兴集。

从此包公墓一直是合肥城最著名的人文景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历代王朝和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

  包公去世以后,皇上念他的功勋,照顾他的子女在朝为官,后来又赐了一位“恩生”,负责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关文物、文史资料,接待来访客人。

“恩生”是世袭的,本人临终前,一定要按照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确定好继承人。

他是一族之长,大家都听他的。

过去的“恩生”都住在香花墩上包公祠的旁边,便于打扫包公祠。

包公祠那时叫孝肃祠。

包家的人叫香花墩为包墩。

包墩是包家的圣地,说是从包墩迁出去的,都是包家的子孙后代,包公子孙没有不知道包墩的。

最后一代“恩生”是包公的35世孙包先海。

解放后,包公祠由公家管理,包公画像仍保存在他那里。

  墓旁有祭田数亩,“世奉免征”,由世袭的守冢户耕种。

守冢户平时管理墓地,禁止牛羊放牧,游客来时供应茶水。

清明时节,包公子孙扫墓,供应午餐两桌,鸡、鸭、鱼、肉八大盘,另加白酒和挂面,即当租课。

  从北宋开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庐州府学的校长和合肥的县长率领师生前往祭扫包公墓,由于这项活动,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便形成了一种惯例,经久不衰。

即使发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换代,这项活动也沿袭未改。

  当然,其间包公墓也遭到几次破坏。

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

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

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墓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3

  合肥包拯墓园格局别致,主副分明,方正严谨中富有变化。

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堂、亭、室、阙,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

这里风景秀丽,坡缓岗平,林木葱茏,是闹市中一块难得的雅静去处,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集于一隅,引人入胜。

  整座墓园四周还有院墙围护,园内各处皆有神道贯通,建筑群落随形就势,满园苍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朴幽静。

不少建筑上还有全国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匾额、楹联装点,更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包拯墓园由主墓区、碑廊、附墓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

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

其功能是石阙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性作用。

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其构造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

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

  中国建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初为城门,城墙到此而缺以作为门,所以称城阙。

墓门建阙约始于西汉。

中国的古阙虽然很多,但大都残缺不全。

像包公墓园之内的“子母双石阙”,只有这一座。

“子母双石阙”的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神道右边立有“龟趺螭首神道碑”。

碑上撰写着包拯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

“龟趺螭首神道碑”竖立在之上,其实,是神道碑下的石座,民间习惯将它雕成似龟的动物形状,是取其力大能负重的意思。

  穿过神门,一条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

神道右旁立有石柱,名叫“望柱”,又称“华表”、“和表”、“桓表”和“诽谤之木”,相传立柱之习原是尧舜时竖立于交通要道的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之用的。

后来,秦始皇定“诽谤”为罪,加上木头容易腐烂,就改用石柱,并在上面刻上多种形状和花纹,并逐渐演变成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称为“墓表”,一般常见的均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纹饰,上为云板、蹲兽。

包拯墓园的这根望柱,北宋时期二品官就是位应享受的待遇,柱呈八楞形,高3.6米,柱身刻有缠枝牡丹,柱的上端是寿桃型光焰。

  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

墓前石刻群既是一个朝代的艺术型制,又表现了一个朝代的政体特征。

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寝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数量、品种则沿用唐制,显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员。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是包拯的享堂。

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

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

上联为:

“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

下联为:

“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

联中的“蜀山”指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淝水”指穿城而过的淝河。

作者从“正气”和“遗风”两个方面颂扬包拯的政绩和品德。

一个“慑”字,写出了包拯的明察善断,执法如山及对王侯的威慑作用;

一个“庆”字,点出了人民因怀念包拯而建墓园的欣慰之情,希望包拯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

  享堂正门前的一副楹联为安徽省已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所撰。

上写:

“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故乡更美公乎其归”。

上联“廉吏可为”是用典。

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个名为孙叔敖的令尹,他辅助楚王称雄,政绩卓著,赢得楚国百姓的赞颂。

他死后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财富,致使他的后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被史籍称为天下第一清官。

而和孙敖叔同时期的一些赃官、贪官,他们死后却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了大笔财产,使他们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两者之间,对照鲜明,因而社会舆论感叹道:

“廉吏不可为”。

作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

包拯名传后世,光耀史册,所以“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意思是后来人应当以包拯为楷模。

下联意思是包拯逝世900余年了,他的故乡合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所以说“故乡更美”,远非宋代所能比。

包拯病逝外乡,归葬故里,“公乎其归”既表现包拯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故乡人民对包拯的深情。

  享堂飞檐翘角,灰瓦彤柱,高约10米,是一座木结构九脊五开间的宋代建筑风格的殿宇。

殿内,20樽凿花文饰的柱基上,耸立着20根丹红国漆大柱,撑起椽梁昂枋,使大殿显得气宇轩昂,宏伟壮观。

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

神龛上方悬匾三块。

中间的匾额上写的是“为政者师”,系清代江苏王均撰写,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

左侧为“正气凛然”,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

右侧为“清正廉明”,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享堂神龛两端的巨柱上悬一长联。

“十五卷谠论排阊,江河不废仰止高山,正道自千秋,宇宙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