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2692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业:

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

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2.电影事业

(1)趋势: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3.电视事业

(1)起步: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思维深化]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上购物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

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3)消极:

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思维深化]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主题一 大众报刊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特征

(1)原因:

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迫切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的大众报业的产生。

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原因:

一是内因。

其中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渴求,都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二是外因。

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征:

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以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2.中国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3.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欺凌,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1)据材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答案 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

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2)据材料概括这一传播媒介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答案 中国人以自办为主;

政论报刊影响最大;

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图示法理解“近代报刊业”

主题二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五大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1.报纸

(1)优点:

可以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

可以互相传阅,受众量大,利于保存信息;

公信力强,内容更有深度,更严谨。

(2)缺点:

时效性差,不能迅速传播信息;

信息量有限,拓展性差;

与读者的互动性差。

2.广播

传播速度快而有效;

传播范围广泛;

收听方式随意性强;

播出方式灵活性强。

信息稍纵即逝,不利于保存;

传播方式单一,并受节目时间的限制。

3.电影

艺术性比较强,内容有深度,感染性强;

商业价值比较高,娱乐性强;

内容直观形象、深刻,利于观众了解信息。

时效性差,制作费用高,传播方式单一;

观众的选择性弱,不利于双方互动。

4.电视

音画结合,内容形象,有利于观众接受;

娱乐性强;

互动性强;

商业价值高。

信息稍纵即逝;

收看受节目时间的限制。

5.互联网

信息量大,功能性强;

传播快捷,信息多元化;

造成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过分沉迷,不利于学习生活;

信息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消极信息,并且监管难度大。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

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1)材料表明该办办报的主旨是什么?

有何作用?

答案 表明该报的办报主旨是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对当时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

(2)材料中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是什么意思?

答案 据“真如同身临其境”等言语,可知“开眼界”应是影视媒介的功能,因为电视在20世纪30年代才问世,故确切地说是电影的功能。

材料三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

马洛尼

(3)肖恩·

马洛尼为何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

答案 ①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图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侧重点

1.“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

A.权威性B.准确性

C.娱乐性D.沟通性

答案 D

解析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

2.2009年8月26日韩国“罗老号”火箭发射暂时以失败告终,但今后还有进行至少两次发射试验的机会。

我们要想在第一时间看到下列新闻图片,了解其详情,借助的信息媒介可能是(  )

①《人民日报》 ②人民网 ③高清晰电影 ④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A.①②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第一时间”,因报纸和电影的滞后性而排除①③。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 《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在当时是对重大新闻进行报道的体现。

故选B项。

4.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这一材料最主要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证(  )

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

解析 电影艺术在传入我国前早已诞生,故排除A项;

C项发生在民国时期,D项出现在1927年,均与题干材料中“1896年”的时间条件不符。

5.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

“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广播和电影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D.网络与漫画

答案 A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说话腔调”这一关键词,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体只有电影和广播,故选A。

6.阅读下列材料: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材料二 近代部分报刊图片:

请回答: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