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2541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是容易出诸侯割据(楚王问鼎)

2.宗法制:

1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2 作用:

缓解了贵族之间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有利于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

3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 

3.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的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先秦

●秦(公元前221)

(疆域图)

1.三公九卿制:

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

主管军事下辖九卿

御史大夫:

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作用:

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2.郡县制(地方制度):

1 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结束了西周分封的局面;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

设郡守,郡尉,监御使等,直属于中央

县:

隶属于郡

道: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行政机构(和县同级)

乡,里:

下设于县

亭:

负责地方治安监管公文传递

3.巩固措施:

1 蒙恬北击匈奴,修直道

2 平定岭南,设郡管理,开灵渠(沟通汉江和湘江水系)

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川西和甘南和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汉:

1.君相矛盾:

汉武帝频繁换相,布衣为相,中外朝制度(中朝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成为决策机构;

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成为执行机构)

2.监察:

划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3.选官:

察举制--有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标准是孝廉

4.特点:

郡国并行,汉承秦制

●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等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隋:

1.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2.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唐:

1.三省六部制:

1 作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三省之间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密的体现。

2 还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商定军国大事的场所。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2.在地方设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势,削弱了中央集权。

3.科举制:

1 影响: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素质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2 局限:

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宋:

(结束了藩镇割据)

1 君相矛盾:

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

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管军事);

设立三司,长官为三司使(管财政)

2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并设通判监督

●元(主要承袭宋朝)

1.行省制度(以行中书省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1 设立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下辖路,府,州,县。

2 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事务要呈报枢密院;

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

2.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统一;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

●明:

1.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令废除丞相职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1 内阁起初以官职比较低的官员入午门的文渊阁当差,后来入阁官员的全是和地位逐渐提高。

2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职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他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视统率六部百司。

3 设立司礼监,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但是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明除了锦衣卫外,东厂,西厂都有宦官执掌,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吏民)

●清:

军机处:

1.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房,然后改名军机处

2.君集大成主要有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造成皇权的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

他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

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

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先后病死,饿死。

16岁的朱元璋靠乡邻的帮助,草草埋葬了亲人之后,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和尚。

不久,灾情越来越重,寺庙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讨吃就食。

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几个月,就被打发出去,做了游方们。

他云游四方,到处乞讨,山栖野处受尽了风霜之苦;

但同时也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见识。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

终于在1351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1352年朱元璋云游回到家乡,接到濠州起义军中同乡汤和的相邀信,就投奔于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

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不久,又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

此后,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

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

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

他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改集庆为庆天府。

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

他利用元朝军队主力和小明王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南的元军主力进攻,取得胜利。

在他率军打下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老儒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

于是朱元璋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先后占领诸暨、处州。

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被消灭。

随后,他又适应新的军事形势,对东南采取守势,东北和西面取攻势的战略,在军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

然后又战鄱阳,取东吴,南征北伐,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

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376年,朱元璋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

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

1380年,朱元璋又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度,将军权也集中于上。

在司法上,设立大理寺,都审院,刑部合称三法司主管刑狱之事。

通过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

在经济上,朱元璋鉴于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积极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

他多次减免各地的赋税,大力推行垦荒、屯田的政策,并规定3年免征赋税。

这些都大大推进了经济恢复的步伐。

据统计,明初的15年中,新垦田数共达1.8亿多万亩,占当时全国可耕地的一半。

此外,朱元璋还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兴修。

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

疏浚河道4100多条;

开掘堰塘4.09万多处。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政权吏治也较为清明,这与朱元璋大力打击贪官污吏、土谊劣绅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对于胆敢贪污的官吏,经常剥皮示众,并制成人皮囊悬于官府,惩戒官吏,一时间政清人和,据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数字,明初全国户数增长近10倍,耕地面积扩大4倍,农业、工业、手工业都有较快发展。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杰出君主。

他建立了明王朝,为我国民族统一大家庭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他这个地方阶级政治家同历史上的许多皇帝一样,为了巩固其统治,滥杀无辜,屡兴大狱,先后诛杀数万人。

许多功臣勋将,文人墨客都惨死在他的屠刀下,又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帝王的残暴。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首倡以领先股文取士,使明代无数知识分子摇头摆尾,死攻八股,至死不悟,范进中举就是最鲜明的写照。

以八股取士的制度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无数人的才华。

这一制度后被清朝统治者继承下来,成为束缚人民思想的桎梏。

朱祁镇、朱祁钰——“土木之变”、“夺门之变”

明成祖死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8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10个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5月因突发心脏病去世,6月,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在位10年,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去世。

仁、宣两帝当政期间,政通人和,史称“仁宣之治”。

宣宗死后,其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次年改元正统。

这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可以说是明朝中期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从先进到落后的一个拐点。

英宗一上台,对长期服侍他的宦官王振倍加宠爱,在太皇太后、前朝重臣“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相继辞世、引退后,王振更加肆无忌惮,专横跋扈,将朱元璋立在宫中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英宗即位初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不断骚扰明朝边境。

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领兵五十万亲征,他和立功心切的王振都认为,打仗就是打架,只要人多就能胜,结果粮草不济,前锋刚一出击,即遭溃败,于是回师南撤,在土木堡被瓦剌军策马追上,王振为护卫将军樊忠所杀,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部分大臣要求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极力驳斥,继而拥戴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南明弘光所谥)改元景泰。

同年10月,瓦剌军直逼北京,于谦率领京民奋死抵抗,史称“北京保卫战”,击溃了来犯之敌。

此时,无论是英宗,还是代宗,都很郁闷。

作为英宗,他希望早日回朝,继续做皇帝,但是现在又冒出来一个代宗,若是将来某日天神眷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