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时代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汇总文档格式.docx
《剧变时代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剧变时代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汇总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及有关精神病的医学知识;
开展与心理卫生有关单位的合作。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果,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公民。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十大准则:
(1)精力充沛,从容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世态度积极乐观,有责任心,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
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心理现象的间接性
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对于这种头脑内部的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或度量。
但是心理活动总是由内外部原因引起并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即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
因此,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我们是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间接了解的。
2.国人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全民教育普及上十分滞后(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从而导致普通国民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许多模糊认识。
最为常见的就是分不清什么是“精神病”,什么是“神经病”?
经常把二者等同视之。
其实,这是两个既有重大区别、又有微妙联系的疾病概念。
(1)何谓神经病
神经病是指人的中枢神经、脊柱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躯体的某个部位功能失调。
如帕金森病、偏瘫、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英国科学家霍金就患这种病)、各种运动障碍等。
一般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不影响人的思维活动和功能,通俗地说,就是大脑清楚。
但有些神经疾病也会导致精神障碍,出现思维毛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美国前总统里根患的就是这种病。
但大多数神经病人的精神活动仍然是正常的。
(2)何谓精神病
精神病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而言,主要指一组由不同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上突出地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注意、记忆、意识和智能等方面出现异常,同时现实检验能力和自我认知功能严重下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广义的精神病,主要指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的精神障碍,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
(我们下面还要做详细的介绍)
二、我们为什么会患“精神感冒”?
1.家庭和社会------两个支持系统缺一不可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过群体生活。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成人个体都必须具备两套精神与心理的支持系统-----家庭和社会,他(她)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家庭是其满足基本生理和生存需要的“爱巢”,也是参与社会竞争后最可靠的精神港湾;
社会生存的具体化主要指一个人赖以谋生的工作单位,在这里他(她)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并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同时获得别人的尊重,从而体现活着的价值。
人在幼年时期,精神支柱主要建立在家庭系统(依靠父母保护),但到了成年以后,就要建立自己独立的两性组合的新家庭系统(这里不包括“单身贵族”);
同时还要参与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地位上获得社会的认同。
这样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生存才完整。
2.从心理失衡到“精神破产”
上面说了,通常情况下人都生存在家庭和社会-----两个精神支持系统中,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危”。
家庭和社会都不是绝对的保险箱,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天平就可能失去平衡。
一般来说,社会支持系统的保险系数要小以家庭支持系统,人在社会中竞争,一辈子难免会有个三长两短,如出现失业、下岗、人际冲突、恋爱受挫、患病等等,这时候人就会首先想到退回家庭,寻求家庭的保护,心理虽然遭到挫折,但还不至于“精神破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精神崩溃”);
然而如果家庭这道最后的防线被击溃,比如说:
发生婚变、经济破产、被家人遗弃等等,这时候可以说一个人是四面楚歌了,不但是心理失衡,简直就是走投无路。
一旦出现上面讲的这种局面,作为脱离家庭和社会双重保护的人,就可能在长期的心理折磨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走向“精神破产”------罹患各种精神疾病。
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在同样强度的精神打击下,有的人崩溃了,而有的人则坚强地度过了难关,这就是神经类型的个体差异,有着生物学和遗传方面的原因,不是每个人自己能够完全左右的。
所以,我们学习和了解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正是为了在遭遇特殊困难时能够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出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3.中国人心理障碍正在攀升的主要原因:
(1)社会巨变,心理准备不足
改革以来,社会心理冲突日益加剧,而且已经播及社会各个阶层,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在我国传统的自我封闭型的人格环境下,一般人即使有了精神或心理障碍也难以启齿,许多身心疾病往往因缺乏心理干预的知识普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毁了很多人的前程和生命。
包括一般医院的非精神专业医生(国外全科医生在大学的5年学习中有1年时间是学心理卫生课程的),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不能给高危个体以正确的指导和治疗,造成许多悲剧,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2)压抑的国民人格
A.守常自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的内生型的农业文化,安土重迁、划地为牢,都是中国人的心理习惯,而封闭必然带来保守和压抑。
B.短距比较在一个狭小封闭的世界里,人们的比较对象只能是自己的过去,或者亲戚朋友,这种短距离比较极容易造成固步自封的狭隘心态,很难承认自己有问题。
C.急功近利以小农经济自利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不思进取,特别看中到手的“奶酪”,而且生怕别人抢了“奶酪”,但这种满足经常以拒绝变革为代价。
D.低调做人既然整个社会都安于现状,那么谁冒尖谁就是“另类”,为集体所不容,即“枪打出头鸟”,所以人人都要夹着尾巴做人,竞争只能是背地里人与人的残酷打压。
(3)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滞后
在我国,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还相当不够,人们对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是精神疾病很难鉴别,因而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许多人将精神上有各种问题的人,都看做可怕的、令人厌恶的“怪物”。
他们往往被视为“另类”,会失去学习、工作的机会,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亿人,重症患者有1800万之多,17岁以下人群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有3000万人,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精神卫生机构的业务功能不能满足需要、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无业精神病人的医疗费用无从解决以及精神病人遭到歧视、侮辱、遗弃等诸多现实的问题。
这对社会和谐与安定都构成不容小视的影响。
(4)“心病”患者实际就治率极低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变化,人们的心理负荷在不断增加,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儿童行为问题、酒精滥用、吸毒、自杀等发生率明显上升。
老年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大中学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也十分突出。
以广东省为例,据流行病学调查,广东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逐年上升。
198O年代该省各类精神病人约53.535万人,总患病率8.3‰,近年来上升到约112.24万人,总患病率15.28‰,每年新发重性精神病人就有3万人。
目前全省约有精神残疾患者4O万例。
情况相当严重。
全省有84.80%以上精神障碍病人没有建档立卡,有93.13%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和系统的治疗。
三、精神疾病的主要分类和诊断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病象都是变态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仅不同的病人症状不一样,就是同一病人,每次患病及同次患病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一样。
而该病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活动(也称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相不协调及互相影响,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也变得异常。
临床医生为了治疗与护理的方便,常把有典型表现的病人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型
于青少年期缓慢起病,一般无明显诱因,以孤僻懒散、冷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为主要特征,可有片断的幻觉妄想,早期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状群,常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病程发展缓慢,往往短者l~2年,长者3~5年;
因此早期易被误认为性格或思想问题。
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易逐渐迁延为慢性精神衰退。
(2)青春型
在16~23岁的青春期起病,大多为急性骤起失眠兴奋。
行为紊乱、幼稚,冲动打人毁物。
情感不稳,无外界诱因而独自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瞬间即转变。
思维明显破裂,言语增多,无论唱歌或讲话都是杂乱无章,可有片断离奇的幻觉妄想。
这种类型着重早期控制兴奋症状,如发展为疾病充分期则难以控制。
此型大多呈反复发作,发作多次后易趋向精神衰退。
(3)紧张型
发生于青壮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为抑制为其主要特征。
初期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发展至严重时呈木僵状态,躺着不言、不动、不食,毫无表情,活象一个木头人。
但要警惕有时会突然解除抑制呈兴奋状态,突然起来打人、毁物、逃跑,常历时短暂,又可转回木僵状态。
此类型一般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4)妄想型(偏执型)
青壮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早期为敏感多疑或伴有听幻觉,以后逐渐发展为妄想观念,大多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疑病或影响等妄想。
由于妄想及幻觉而影响其言行异常,但其情感反应常与思维内容及环境不协调,妄想内容荒谬脱离现实。
病程发展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发现。
常发展至影响工作生活、产生异常行为时才被发现有病。
此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大多可痊愈,只有少部分会遗留性格改变,极少数逐渐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
2.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disorders),是一种以情感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
躁狂抑郁症表现为躁狂或抑郁两者之一反复发作(单相型),或两者交替发作(双相型)。
其病因可能与脑内单胺类功能失衡有关,但5-HT缺乏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础。
在此基础上,NA功能亢进为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联想敏捷,活动增多。
NA功能不足则为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精神、运动迟缓、常常自责自罪,甚至企图自杀。
以下是躁狂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但不同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1)躁狂症状包括:
●自我评价过高
●休息和睡眠的需求减少
●注意分散和焦躁增加
●身体激越增加
●过分追求舒适,常导致痛苦结果;
包括性刺激、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交谈增加
●过高的和欣快感
●性欲亢进
●精力增加
●非特征性的判断力下降
●否定增加
(2)抑郁症状包括:
●持久的忧愁、焦虑、或心境空虚
●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
●过度的哭泣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