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531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解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

据题干和所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而是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排除。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3.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这些现象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详解】根据题干,表述之意为政府对土地买卖的频繁,职业更换的管理松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

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故A错误。

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古代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松弛,D错误。

4.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

“(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

”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

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

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

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

5.徐中约说: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最能体现文中所述的中国历史时期是

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B.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详解】根据题干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可知,本题要找出中国社会在哪个时期社会力量最复杂交错,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处于社会转型的动乱时期,故C正确。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没有出现民族资本主义,所以力量不够多元,故A、B项错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改造逐渐完成,中国实现独立和初步建立计划经济,所以,力量的复杂性也不如二十世纪初,故D项错误。

6.有关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侵略者阻止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B.国民政府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围剿

C.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大败侵华日军

D.中共发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有“台儿庄”、“临沂”等信息,即可得出此图是台儿庄战役形势图,台儿庄战役属于抗战时期徐州会战一部分,故C项正确。

日军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典型的冲突是“济南惨案”,故A错误。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体在大别山,与地图中的地点不符。

故B项错误。

解放战争的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主要战役地点有“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故D项错误。

7.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指出,新中国在60年代的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

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政府

A.依然严格地执行计划体制

B.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

C.物资管理引进市场调节机制

D.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

【详解】材料中“流通的商品”、“像商业部门”、“搞活”等词语都反映了要更为灵活地进行物资管理的要求,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可知并不是严格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

“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在材料中不能明确体现,B错误。

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8.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

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

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答案】B

【详解】题干中所述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是1840年和1979年的开放,第一次是被动的开放,第二次是主动的开放,故A项错误。

第一次先是五口通商,天津开放则在北京条约之后。

第二次开放先是广东福建,1992年才有环渤海地区开放,故B项正确。

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主流,C项错误。

第一次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

而改革开放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要求,D项错误。

9.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

“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

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

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

”此种危机最可能是

A.公民精神沦丧

B.军事装备落后

C.社会秩序败坏

D.经济发展停滞

【详解】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

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

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

故B和C项错误。

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D排除。

10.有史学家指出:

“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

(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

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

”这场革命应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二月革命

【详解】通过题干中“社会契约的实践”“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的信息可知是美国独立战争,故B项正确;

因为英国的革命主要以清教为旗帜,不是社会契约思想运用,故A项错误;

“避免过去错误”、“自然平等”强调对旧体制的否定,日本君主立宪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故C项错误。

二月革命后,只推翻沙皇专制体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故D项错误。

11.下表是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

根据呈现的内容,据此可知国有经济的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75

加拿大

私有

法国

联邦德国

50

日本

25

美国

 

A.发达国家开始仿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尤以英、法两国最快

C.六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以渡过经济困难

D.发达国家依然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D

【详解】从表格中可知,1977年的西方六国,国民经济的上述部门依然是国家控制为主体,故D正确。

A选项中“开始仿效”的时间点不准确,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

B项中的结论在材料之中没有反映。

“混合经济”虽然时间上符合这一时期,但是材料体现的更多地是国有比重占100%、75%等等,混合经济主要应该以私有为主,材料反映国家的基础部门由国家控制,故C项错误。

12.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

但是,二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

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

这说明

A.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

B.修昔底德陷阱已经丧失作用

C.国际冲突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D.经济与科技实力可取代战争

【详解】材料论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表述绝对化,故A错误。

在当今的时代,国家实力对比不断变动,所以国际局势的动荡混乱一直存在,所以“已经丧失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故B项错误。

D项中的表述说战争可以被经济科技实力取代,表述不准确。

美苏的冷战说明国家间的冲突可以有和平的解决方式。

英法复兴也是和平,所以,强调和平是解决国际局势变动的一种途径,故C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其特征有:

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

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

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

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

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

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

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

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

”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