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452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步步高》大二轮通史复习与增分策略教学案专题二 第7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

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

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背景: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

临时宪法。

③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

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社会秩序混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时代背景

(1)国内: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2)国际: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2.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

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

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

点拨:

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受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影响。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外交原则和立场。

[真题例证1] 否定列强在华特权——解放军的“炮火外交”

(2017·

课标全国卷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解放军的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

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

[考向预测1] 冷战背景下中苏关系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

图一          图二

提取两幅图片反映历史变化的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

信息:

中苏关系从友好到恶化。

说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结盟。

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一体现了中苏友好关系,图二体现了中苏关系恶化,据此回答“信息”。

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注意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短板19 对历史现象的时代背景把握不力

例题 (2016·

课标全国卷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查短 时空逻辑意识不足,不能排除掉错误选项。

有的考生误选A、C、D选项,就是因为忽视了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贸易额上升→隐含与对外关系政策变化”是史料的主旨。

结合所学,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出现于1972年以后,全方位外交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

故A、C、D三项均可排除。

补短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排除与题干时间、地点没有必然逻辑关系的选项,即可快速确定答案。

例如本题中,A、C、D三项可排除。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

[针对练1]

苏州调研)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

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

此报告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答案 C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

宪法于1954年9月获全国人大通过,故B项错误;

“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

国营经济建立。

(2)措施: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

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

国民经济的恢复;

苏联的援助。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内容: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大炼钢铁。

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调整:

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

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