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1110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文档格式.docx

探究式教学方法。

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六、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

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

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朗诵毛泽东《贺新郎·

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

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

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

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

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

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

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

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

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

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

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

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

最后,提醒学生:

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

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

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

称为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

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亚、非、欧等地区。

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

(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

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

思考讨论:

1.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

2.北京人生活的时代?

3.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

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

从外貌体征看:

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

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

《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

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

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

2.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

3.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

4.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

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

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

所以,恩格斯说: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即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

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外貌特征

使用的工具

用火

情况

生活群体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70万一20万年

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原始群

山顶洞人

18000年

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

氏族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

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

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

讨论:

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

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

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

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

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

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课外活动)

1.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基本概念:

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

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能力目标:

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教学难点: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