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0035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管理部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紧抓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防止体系建设、国家大数据战略系列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

(二)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构建中国特色打过应急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

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

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先导工程,是确保信息化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一体规划、同步推进的重要基础。

只有做好规划,才能逐步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等应急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最终实现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三)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是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

应急管理部刚刚组建,信息化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殷切期盼和部党组对应急管理信息化的高度重视,给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以采用统筹、集约、开放、高效的设计理念,着力破解政府部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本规划框架是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用于指导今后五年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规划发展和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愿景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紧紧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为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体系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保障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千年古画信息化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加强对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统筹指导,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有序推进、确保应急管理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业务引导原则。

以需求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准确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应用为核心,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效能。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把握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IPv6、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营造创新良好生态、拓宽创新发展途径。

坚持共享众创原则。

立足业务协同与联动需求,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按照集约化原则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广泛汇聚信息资源,构建共享服务体系,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消除信息孤岛。

运用互联网思维,鼓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众创众智的新生态。

坚持安全可控原则。

大力推进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在关键软硬件和技术装备中的规模应用,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韧性抗毁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确保系统和应用可靠、可信、可控,蛮子突发事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应急处置需求。

(三)愿景目标。

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光谱见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再造和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政务服务和舆情引导应对等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到20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覆盖重点风险领域的感知网络、多手段融合的国家应急通信网络和北京主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全面云化,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各类业务并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阶段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实力逐步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化发展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到2022年,再上一个台阶,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感知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韧性、高速、智能、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性能强大、稳定可靠,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高度智能、自我进化、共享众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新生态,实现应急管理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信息化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构建与大国应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总体设计

构筑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形成“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

“两网络”指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

“四体系”指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严禁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

“两体制”指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

图1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示意图

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

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等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构建全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位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

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

采用5G、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专业数字集群(PDT)等技术,综合专网、互联网、宽窄带无线通信网、北斗卫星、通信卫星、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

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

建设全国应急管理数据中心,构建应急管理业务云,形成性能强大、弹性计算、易购兼容的云资源服务能力;

构建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海量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满足精细治理、分类组织、精准服务、安全可控的数据资源管理要求。

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

建设统一的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智慧大脑”,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算法,利用模型工厂、应用工厂和应用超市等为上层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5大业务域提供应用服务能力,有力支撑常态、非常态下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业务开展;

构建统一的门户,为各级各类用户提供集成化的应用服务入口。

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全面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和科学智能的运维管理体系。

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层次、全维度的安全防控,部署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和运维反应机制,保障应急管理部信息网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可靠地运行。

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

各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指导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全过程。

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建立应急管理部全国统一领导、地方各级部门分工协作的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覆盖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协调联动制度机制、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应用考核机制。

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

培育专业化的技术研究团队,打造应急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类先进技术攻关、融合与集成创新,建立开放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机制和产业生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四、分项设计

(一)感知网络。

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授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网络爬虫、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类感知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如图2所示)。

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

图2感知网络示意图

主要感知途径包括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种途径。

物联感知利用固定台站式传感器或便携传感器,重点获取设施设备、环境以及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安全相关状态信息。

卫星感知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卫星平台搭载的可见光、微波、多光谱等探测设备,采集地震、地质、气象、水旱等灾害的遥感信息。

航空感知利用直升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搭载的图像、红外、激光、气体等探测设备,采集监测监管对象、灾害事故现场、灾害态势演变的信息。

视频感知利用搭载在地面固定设施或移动云台、单兵、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上的图像传感器,采集灾害事故现场视频图像信息,为可视化调度指挥、视频会商提供视频资源。

全面感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利用语音电话、文字短信、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手段,举报隐患风险和事故灾害,通过对网络信息和社会舆情的智能分析,挖掘潜在风险,获取灾害信息。

应急管理部门重点推进森林、草原、矿山、危陵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消防重点单位等领域和灾害事故现场感知端建设,接入水早、气象、地质灾害和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民航、铁路、特种设备、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城感如信惠,依托互联网、应急通信网络,传输汇集至应急管理部数据中心,实现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手段全融合、感知服务全统一,满足风险隐患和灾害事故数据的全面感知要求。

应急管理部负责卫星感知和全民感知建设,组织减灾遥感卫星研制与发射,统筹与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卫星遥感资源、灾害事故与社交媒体等信息共享机制,部本级信息共享,地方多级应用。

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分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情况考虑:

常态下,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应急管理部出台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规范组织推进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以市、县、区城、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建设为主,最终汇聚于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

非常态下,应急管理部统筹建立灾害事故现场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地方按照应急管理部统筹制定的标准进行前端部署,就近安全接入应急通信网络。

(二)应急通信网络。

应急管理部使用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组成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如图3所示),其中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自建。

指挥信息网承载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协同会商、态势分析等核心业务系统,严格控制用户范围;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承载政务办公、风险监测预警等应用,提供应急管理全系统用户使用;

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用于承载和处理涉密信息,提供应急管理涉密用户使用;

互联网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